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光榮小學 程志林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形成開放、自由的學習氣氛,使小組同學之間相互鼓勵、相互促進,同時,有效的合作也是學生課上踴躍展示自我的基礎。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難度適中的導學問題,提出符合學生思維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嘗試和合作交流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上實現真思維,有利于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的發展。
如在教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我知道大部分學生在解決這部分的問題時容易出錯,于是我給出了這樣的導學問題:(1)根據要求將這個小數的尾數與保留部分用豎線隔開。(2)根據要求,畫出尾數的最高位。(3)再根據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并在紙上邊畫邊找。根據導學問題,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展示自己的方法,這種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覺得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通俗易懂。
學生在合作時有話可說,便于合作討論,導學問題成為學生合作學習的拐杖,使合作學習有方向。
課堂上,合作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合作,讓學生間實現優勢互補。教師要選擇恰當的合作時機,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啟發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思考,理智分析。


小組合作學習效果與教師及時地參與引導有很大關系。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蹲下身子,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了解每個小組合作的情況。同時,教師還應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合作學習任務。教師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思路,增強學生的自信。另外,適當的表揚和批評是催化劑,可以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
筆者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對于“7.98÷4.2=?”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參與到一組的合作中,其中一個學生說:我把除數看作整數計算。我肯定了這種方法,讓他繼續說,他說“我的計算結果是0.19千克”。小組內有學生說:“你說錯了,4.2元1千克雞蛋,7.98元買的雞蛋應比1千克多。”我引導該生說:“你把4.2看成整數42來計算,除數是怎樣變化的?商又要怎樣變化?”“噢,除數乘了10,商就除以10。”那個學生說。其他人急忙幫他說:“這時要把原來的商乘10才得到正確的商。”“你們這組不簡單,通過合作找到了一種計算方法。但能不能用一種方法,不要這樣煩瑣,就把除數也變成整數計算?”學生說:“我們可以用商不變的規律,先把除數看作整數,再把被除數也擴大相同的倍數。”通過學生的互動與合作,順利解決了如何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合作學習是否有效,與教師給學生提供導學問題和抓住時機合作有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才能使課改的 “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踴躍展示”十二字方針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