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芳
【摘要】小學是整個教育的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小學教育對于學生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培養及其今后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數學作為學生認知以及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其知識技能的形成尤為重要?!缎抡n標》也明確指出,數學學科學習的重點就是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過程,可以幫助其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學生在親身經歷過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反思等一系列的過程之后,可以很好地將其主動探索知識的意識予以培養。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知識技能培養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那么,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呢?以下是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學習;知識技能學習;對策
一、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知識技能本質上與問題解決這個動態化的過程有所相近,主要包括了問題的產生、思考、理論知識的應用、反思、再次檢驗,直到最后問題的解決以及數學活動對應的經驗積累。但是,因為受應試教育理念的深遠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單純地注重問題解決的最終結果,其在思想層面產生的誤差會為后續的教學目標、策略、方式的設計以及方法擇優帶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對于學生自身知識技能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一年級上冊的《加與減(一)》這一內容,是小學階段學習計算技能的第一個門檻,在培養計算知識技能的要求下,必須要學生經歷從問題的產生、解決到知識形成的所有過程。但由于教師只注重問題的解決結果,造成無法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來源。并且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成績成為了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的關鍵甚至唯一的標準,導致教師認為只要成績的字面數據上升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就形成了?;谶@種應試教育理念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要迫切將教學理念進行轉變,才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基本知識技能的培養。
二、重視解題過程的反思與檢驗
教師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手段的差異,導致諸多學生認為問題解決的最后一個步驟就是只要得出答案,這個問題就完美地解決了。這種思維模式卻把最為關鍵的反思環節忽略了。這不僅對于知識技能的形成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也十分不利。當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進入高學段之后,所面對的數學問題就會變得更為復雜,如,在一個問題中會涉及到多個數量關系,要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學生擁有更高的能力。這種情況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從低學段開始,注重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之后要對解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對結果進行檢驗的良好習慣。
1.在反思中尋找一題多解
一個數學問題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解題后可以從解題方法、解題規律、解題策略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總結,通過反思加以提煉,領悟數學思想的實質。例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時,當學生把問題解決出來后,筆者要求學生根據其過程進行反思,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通過討論、反思,從而得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如方法一:列方程;方法二:(總腳數-每只雞的腳數×總頭數)÷(每只兔的腳數-每只雞的腳數)=兔數,總頭數-兔數=雞數;方法三:(每只兔腳數×總頭數-總腳數)÷(每只兔腳數-每只雞腳數)=雞數,總頭數-雞數=兔數……
總之,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知識技能,做題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多多益善,解題后的反思有時比解題更重要,要善于通過反思去觸及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拓寬解題思路,在解題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真正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和數學素養。
2.在檢驗中形成技能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做完題目之后不注重對問題的檢驗,認為沒必要或浪費時間。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檢驗的重要性并在思想上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問題解決后進行檢驗的意識,使其在檢驗中逐漸形成知識技能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三位數加三位數》的進位加法時,大部分學生都會計算方法,但在作業中發現,很多學生的最終得數出現錯誤,主要原因是學生總是忘記加上滿十進上來的“1”。如果學生有了檢驗的習慣,就會發現:為什么我驗算時得到的差會與原題目的加數不一樣呢?在這個驗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發現自己出錯的原因,還能在驗算的過程中鞏固逆運算,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于學生自身的知識技能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重視問題情境的設計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學活動將重點轉移到問題的發現、提出、解決以及知識的形成等環節上。這需要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問題情境的設計上。當前在教學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方式之一就是情景設計法,這種方式正是基于小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而設計的,以此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但是,許多教師認為利用游戲或生活情景而設計的問題情境過于花哨,甚至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無法發揮其作用,反而使教學效率有所下降,致使問題情境的設計而被忽略。其實,這種借助情景引出問題的方式是可以幫助學生經歷問題的題材、解決及知識的形成等過程的,并且在這過程中很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意識。
1.借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币虼?,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設多種以游戲為主線的問題情境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切水果小高手”的游戲貫穿整節課。如,出示一組圖形結合切水果游戲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有周長,有的就用雙手切水果的動作表示,沒有的就用轟炸抱頭的動作表示。在游戲的觸動下,學生們的興趣盎然,讓數學知識技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得到培養。
2.借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备鶕W生的喜好,讓其邊聽故事邊學習,自然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要積極揣摩教材、精心創編生動活潑,并緊扣教學主題的故事情節,把學生從故事里自然地引領到數學知識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什么是面積》時,筆者創設了一個《豬兄弟圍菜地》的故事貫穿整節課。在引入時,筆者通過聲圖并茂的微課,播放豬媽媽對豬兄弟說話的故事畫面:“豬大哥、豬二哥、豬小弟,你們已經長大了,要學會自己種菜吃了,現在我給你們同樣長短的一根繩子,各自圍一塊菜地,看誰圍的菜地最大,就獎勵一個漢堡?!比缓?,教師再出示豬大哥、豬二哥、豬小弟圍的三塊菜地,讓學生判斷誰圍的菜地大?
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判斷出豬小弟圍的最小,但豬大哥和豬二哥的菜地誰的大呢?如果只是用觀察去判斷,根本判斷不出來,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就這樣,讓學生在故事情境的熏陶下樂意去探討問題,進而幫豬大哥、豬二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促進學生積極動腦、勤于思考,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培養。
3.借助生活實況創設問題情境
想要學生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上產生對應的興趣以及主動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去設計生活化的情景是必不可少的。這對于課堂氛圍的改善以及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的開展、提升其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學生最為常見的“購物”生活實例,打造班級市場,為各種物品設置相應的價格,讓學生準備相應的零錢,在活動中進行商品買賣。這樣,在形象的購物過程中不僅高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使學生對小數形成一個全面的認知,同時,以此為基礎進行小數之間的運算延伸,最終形成數學知識技能。
四、結束語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學的目標不再是注重成績,而是關注學生知識技能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理念轉變的基礎上,通過情境創設及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檢驗,方可在保障教學效果的前提下,實現知識技能學習主動化的目標。
[本文系清遠市教育科研第二十批立項課題“提高農村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昌虎.農村留守小學生數學學困生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8.
[2]張崇峰.小學高段學生數學課外學習的現狀調查[D].云南師范大學,2018.
[3]李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現狀研究[D].延邊大學,2018.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