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鵬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前提和基礎,家庭和學校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都承擔著重要角色。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應該找一個能有效溝通的橋梁,而能夠起到這個橋梁作用的就是因地制宜建立一個創新型的家長學校。如何辦好一個創新型的家長學校呢?筆者從以下三方面談家長學校建設上的實踐與探索。
一、保證正常的設施場所、工作領導機構、課程設置、開課時間,提高家長學校的實效性
設立機構,完善制度是做好家長學校工作的前提條件。學校應該重視機構的成立和制度的完善。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家長學校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行政領導、教師代表和家長代表參與全面管理,明確各自具體的職責分工,通過制定《學校家長章程》等章程制度,把家長學校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每學年確保家長學校建設經費預算,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協心齊力,才能有效推進家長學校工作。
堅持正常的開課時間,讓家長學校有名有實。學校可以結合家長的情況,通常安排雙休日舉辦,上課時間一個半小時左右為宜。安排好計劃,提前通知家長做好準備等,使家長來到家長學校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有備而來,有所收獲。同時,課程設置上務必靈活,在輔導時間和次數上也應考慮家長實際,以不影響家長的工作為前提。
二、“請進來,走出去”,增強學校與家長的互動性
如果學校與家長的互動聯系不夠,對學生進行教育就缺少針對性,費時低效。因此,學校要重視與家長的互動,有助于對學生教育工作更及時更深入。那么,“請進來,走出去”可以結合學校工作計劃安排進行。
1.學校每學期安排一周或不定期安排為家長聽課開放日,安排家長進課堂聽課。家長可以聆聽教師的課和觀察孩子上課情形,參與到孩子大課間等活動中,課后可面對面地和任課教師交流。開放日的開展讓家長真實地感受學校教育目的,從而更支持學校、配合教師。
2.學校重大活動,如,升國旗儀式、“六一”兒童節、元旦、運動會等,邀請學生家長和師生一起參與升國旗、文藝匯演、表彰優秀學生的活動。這能夠拉近家長與學校的距離,讓他們感覺到家長也是學校的管理者、參與者、實踐者,是學校的主人,而不是學校的客人。通過參與活動,家長真切感受到學校校園文化氛圍,進而認同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擴大學校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3.堅持“大家訪”,利用課后或假期開展家訪活動,每個學期至少普訪一半以上學生,一個學年全部家訪完。在年級或班主任的組織下,全體科任教師一齊參與,走村入戶,拜訪家長,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除班主任外,科任教師的參與讓家長對孩子在校的情況了解得更為全面。當然,日常中教師也應和家長以聯系卡及通電話的形式保持勤聯系,多溝通,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
無論是把家長請進來或是教師多走出去,常態的互動既密切家校聯系,又加深學校與家長的感情交流。
三、家長學校活動力求豐富,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不能強求讓家長參與支持學校教育活動,這要求我們必須在家長學校的開課形式上下功夫,開課內容力求豐富,讓家長喜聞樂見,樂于參與,有了興趣,自然會有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在創建中應該勇于創新,實現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現在,各校都能依托微信等方式建立便捷的家校聯系方式。為了家長微信群更利于教師與家長溝通,學校必須加強班級微信群指導與管理,發揮家委會作用,制定群規“約法三章”,引導家長正面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并針對孩子的教育情況,出謀獻策,及時溝通交流,發揮群的正面作用。
2.為加強家長教育孩子的能力,學校適時舉辦講座。除學校德育專干外,聘請知名專家給家長講課是一個好選擇。專家理論結合實際進行講課,高屋建瓴又緊貼現實,產生良好的轟動效應。如,我們邀請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羅慶元舉辦“怎樣做家長”為主題的講座,講座非常接地氣,引發與會家長共鳴,效果非常好。
3.提升家長的法治意識,更好呵護學生成長。那么,教師可以邀請學校法制副校長、法律顧問到校講課,他們從法律專業角度,宣講身邊案例,從而引導家長懂得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認識到教育也需依法依規,使得家長樹立好教育孩子的法治意識。
4.借用家長資源,在家庭教育上分享心得體會。年級或班級家長會,讓家庭教育頗有效果的家長“現身說法”,交流育兒的做法。這樣,來自身邊的實例更有說服力,也更有借鑒性。
5.開展好年級或班級的“親子活動”,安排家長與孩子一塊參加戶外拓展活動。家長與孩子從課堂走出戶外,在親子互動游戲等活動中彼此增進親情,讓孩子體會父母的關心,使得親子關系在活動中進一步融洽。
開展家長學校工作過程中,我們應注重突出學校的主導作用,集思廣益,借助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活動,增強家校互動,增進家校間的了解,進而提升家長教育理念,使得家長熱情支持、積極配合學校,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達到家校雙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