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慧芳
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是學生“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在精神層面上卻出現“吃不飽”的現象,社會上也出現不少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相對較為薄弱的群體。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接班人,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極為重要。
社會責任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個人的優秀品質。社會責任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的內涵是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那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關注課程,挖掘社會責任感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自身、他人、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逐步培養穩定的做人做事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它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教育。小學生因年紀較小,其思想觀念與成人相比還存在許多不足,在遇到一些問題時缺乏獨立思考及辨別能力,所以,小學生需要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不斷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
教師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塑造學生的責任心,使其成為有社會擔當的人。這對其后期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教學《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時,筆者讓學生通過閱讀、分組討論了解公民身份的由來,讓學生知道多重身份:在家是孩子;在學校是學生;在商場是顧客。在不同的場合,我們的身份都會發生變化,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在社會上,我們有共同的身份就是公民。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了解公民享有基本權利,提高自己的權利意識,但不能濫用權利,不得損壞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公民要履行基本義務,通過辯論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從而產生責任擔當意識,知道自己是公民就要有社會責任意識,就應該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二、創設情境,激發社會擔當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較多專業術語,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加上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師必須想辦法營造課堂的趣味性,將知識融于具體情境中。我校正在進行情趣課堂教學改革,《道德與法治》課上,筆者非常注重情趣,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各種新知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可視性較強的圖片或視頻,給予學生的視覺及聽覺較大的沖擊力;利用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通過演一演、闖關、游戲等各種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學生快樂學習,能夠直觀有趣地了解并牢牢掌握所學知識。如,在教學《依法維權有途徑》時,通過觀看小學生為大人指路,到后來發現上當受騙如何實施自救的視頻情節,引發學生思考該怎么自救,并引導學生判斷不滿18歲未成年人根據《未成年保護法》如何維權以及維權有哪些途徑。此外,還可通過創設角色扮演,再回顧課前的視頻。這樣層層深入,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產生靈感,讓學生討論自救的正確方法,從而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掌握知識。課后作業,讓學生留意觀察生活,如,發現不法商家可告訴大人,并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舉報,對不法行為進行制裁。在活動中不斷滲透公民社會責任擔當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回歸生活,體驗社會責任
《道德與法治》學科本身就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其源于生活,最終回饋生活、服務生活。相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生活化學習興趣更濃郁。作為教師,可以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將實際生活有效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這不僅能夠讓學生能感同身受,還能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如,在道法課上經常引導學生,在家做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孝順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這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負責;在學校,要做個好學生。怎樣才算是好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匯報、總結,從而不斷引導學生改變不良行為,養成雅言雅行的文雅學生。這是對學校負責。例如,在教學《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時,課前印發學習單,讓學生調查身邊環境污染的情況及帶來危害,課中對收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匯總(空氣污染、水污染、過渡開發等),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地球人共同的責任的意識。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分組討論,然后制定班級環保公約(不傷害樹木,垃圾要分類,不吃野生動物等),最后設計環保宣傳標語,并向身邊的人宣傳。從而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習源于生活,讓學生在環境保護中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四、實踐參與,發展社會責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責任意識的培養不僅來自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更得益于從社會實踐中將責任意識外化,通過社會實踐檢驗自身的責任意識,通過社會參與提升自己的責任擔當。在學習生活中,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會主動撿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紙屑;答應別人的事,能努力做到。學生在學校里,不僅要對自己、對他人負責。作為社會的一員,還要對國家、對社會負責。所以,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會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在道法課上,筆者堅持校內校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經常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勞動基地,到社區、公園、花木場、西江邊、實踐基地等地方進行勞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引導他們做一個有責任的人。
總之,想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教師要了解課程特點,轉變觀念,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回歸學生生活,將生活充分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來,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實際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及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達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