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黎鴻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銜接是從事九年義務教育教學的教師們應該關注和深入去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小學部和初中部。初中部的教師教授初一學生時,感受學生基礎、學習能力不太理想,不能高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升上初中后,很多也感到不適應,有些還出現了成績嚴重下滑的情況。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嚴重的脫節現象呢?筆者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近二十個年頭,有著八年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十一年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對此現象,究其原因,提出以下看法。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目的和要求差異明顯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制定過程中,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等方面是相承的,但是無論是體例、形式還是知識能力鏈上都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有些學生在小學已經形成的能力,初中還得從頭開始;有些學生在小學反復強化的習慣,到中學卻沒有被要求,這些是影響教學工作過渡和銜接的原因之一。
中小學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的跨度大,學生并不適應。小學階段識字和詞匯教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僅僅需要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初中階段的? 學習要求明顯比小學高多了。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表述:“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要求的提高、認知上的飛躍、難度的增加,使初一學生難以適應。
二、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差異導致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斷層
小學階段,有些教學內容僅要求學生粗淺的感知。比如,閱讀訓練。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人物、事物淺層次的分析理解,而初中階段要求的深度和廣度皆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更深層次的分析理解之外,還有拓展延伸。初一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不多,這樣的跨度有些學生也是較難適應的。再比如寫作方面,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寫簡短的記敘文,做到緊繞中心、主次分明、語句通順,能運用各種表達方法使之生動形象以更好地突出事物特征。在初中,這些寫作要求都是基本要求。初中階段的寫作,要求刻畫細致傳神,緊扣深化主題,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寫作方法(例如,環境描寫、人物刻畫、情節安排、烘托、鋪墊等等)、修辭手法,善于集合運用描寫、記敘、抒情、議論等,以小見大反映主題、影射人性和社會現象,等等。從教學內容的廣度來說,初中階段增加了文體知識的學習(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新聞的特點及要素)、文學知識的學習(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的常識和基本課文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文言課文的學習、思維訓練的學習……這么大的跨越,初一學生自然感到難以掌握和適應。
三、學習時間安排和學習方法上差異形成的不適應
小學語文平均每個年級為8.5課時,還要加上獨立的作文課,中學語文平均只有5、6課時。授課時間縮短,學習難度增加,學習科目的增加,尤其對初一學生來說,真的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如果初一時段學生沒有及時調整好學習習慣,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學習時間,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那就更難提升學習效率。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偏向加大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難度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比較注重時代背景的介紹、情節內容的分析、段落結構的劃分、主要內容的歸納、人物形象的評定、道德教訓的揭示等,對語言文字本身缺少訓練。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大力度,讓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訓練,包括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不能要求僅限于理解課文內容,重要的是要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切實練好基本功,這樣才可以給學生升上初中后的順利過渡和適應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只要教育工作者敢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就一定能將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接力棒”接好、傳好,早日實現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