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新
【摘要】本文主要從“如何使用意象”“如何使用引言”“如何變化句式”“如何就地取材”的角度出發,并結合具體的寫作示例,從“教”與“學”的兩個維度探究如何寫出議論文的“活的文采”,為議論文寫作提供一些具體可教可參考的方法。
【關鍵詞】活的文采;巧用意象;善變句式
文章之華彩,彰之以妙語。“文采”一詞,原指事物具有錯雜艷麗的色彩,今多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典雅艷麗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色彩和風格。若望文章效琴音之響亮,必得詩意之韌弓來磨練。《高考閱卷評分標準》的“基礎等級”要求“語言流暢”,“發展等級”要求“有文采”。鑒于此,越來越多的高中語文教師開始重視作文語言的文采,但實際上在作文教學中,對于具體如何提高學生寫作的文采,教師又顯得努力不足,常常將學生作文有無文采歸咎為文學素養與積淀深厚與否,或者可能教出“死的文采”,大多時候只是將其交給學生自我提升、自我錘煉。因此,本文主要結合具體的寫作示例,從教師與學生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究如何寫出議論文的“活的文采”,為議論文寫作提供一些具體可教可參考的方法。
一、巧用意象說關聯
議論文寫作中,常常不會就單一的話題展開論述,更多涉及到兩個事物之間的聯系而展開討論,如,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面對兩個抽象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能使用相關的意象比喻,化抽象為形象,將更流暢表達自己所思所感,文章語言也會變得輕靈美妙。
寫作示例一:
近日,一位母親因不愿意為嬰兒車付公交車費而與司機對峙,迫使數十名乘客轉車;無獨有偶,一對情侶欲帶小狗上公交車遭司機拒絕,耽誤了一車人的時間。這樣的行為不僅為自己帶來麻煩,更是耽誤了他人。激蕩在社會這片大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應遵守規則,這樣才能使這片海洋更加和諧安寧。——《聚遵守規則之水 成美麗和諧海洋》
寫作示例二:
互聯網如同汪洋大海,而坐在電腦前的我們是這汪洋大海中的片片孤舟,我們在這片海面上有時會遇到礁石險灘,有時則可觀浩瀚星海無垠宇宙之美景。日月星辰,燦爛星海,你我小舟,共度大海。當我們一起攜手互聯網時,憑借點滴細浪,凝善心之珠。如此,便足以溫暖他人,傳遞正能量。——《攜手互聯網 千里送溫暖》
這兩個文段都用到了比喻與類比手法,第一段以水與海洋之關系來比喻個人遵守規則與社會文明秩序之間的有機聯系;第二段以舟與海洋之關系來比喻個人在網絡獻出愛心與現代科技社會的溫度之間的緊密關聯。比喻恰切,語言跳脫,語意通達。不僅如此,推而言之,作文語言使用不同修辭來修飾便會有不同的效果。如,對偶會有句式的整齊,音韻的響亮;排比會增添氣勢與力量;反問與設問常常引發思考,觸動心靈等。
二、常用引言添氣象
寫作議論文時,若自己文采暫時有限,與其搜腸刮肚,詞不逮意,不如多積累名言,寫作練習時引用相關的名言來加以論證,引用適宜得當,不僅不會淹沒自己的觀點,反而可以成為文章之“金句”,以彰顯文采,甚至有縱橫千里,汪洋恣肆之效。尤其是對學困生來講,此一條幫助最大。
寫作示例一:
西哲托克維爾有言:“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永遠在黑暗中徘徊。”個人體驗如此,家族傳承如此,國家文明賡續亦是如此。念祖你稱此次聚會給與你無限的溫暖與感動,那是因為念祖你作為顧家的一份子,作為中華文明賡續鏈條上的一份子,你的心靈之光已被先輩的奮斗點燃,你的靈魂燈塔正由先輩拼搏的歷程指引。因此,你得溫暖,見光明。——《傳承家族文化 賡續中華文明》
此段文字在論及家族文化的傳承性與中華文明延續性的特點時引用了西方哲人托克維爾的名言,點明了傳承與延續的必要性以及過去對于現在的重大意義。同時可見,自覺使用修辭會使文章語言靈動自然,無論是什么樣的技巧,都需要寫作者的認真實踐。
寫作示例二:
梁任公先生說過:“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胸襟似海,雙肩如鐵,知所擔當,方能不負時代。習近平主席更是號召我們:“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既要像寒門學子崔慶濤那樣挑起小我的責任,更要勇于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到中流擊水,與港珠澳大橋設計師林鳴設計師比肩。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當青年為了國家進步而勇擔責任、奮力前行,共和國也一定會向著繁榮興盛邁進。——《勇擔重任 鑄夢中華》
這段文字論述為國為家,勇擔責任,引用了梁啟超先生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名言,兩次引用強調了勇于擔責的重要性,深刻論證了主題,增強了說服力與感染力,同時完成了相對規范的議論段落,也增添了文采。
三、善變句式成韻律
在議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如能注意句式的變換,巧加使用,可以使語言靈巧如珠,充滿彈性與張力。長句嚴密,短句精煉,整句有力,散句靈活,感嘆加強情感,疑問反問引人深思。
寫作示例一:
學生原句:帶刀防身,責任在于美國的社會。如果美國的社會治安真的好,那這位同學應該就不會帶刀上學了。建議這名同學不如去練練400米跑,說不定有用。況且混混一般都是成團出現的,一個人帶刀也是沒用的。
指導升格:當“安全”像月光一樣灑滿這片土地,這名同學又豈會于茫茫黑夜中小心翼翼、踽踽獨行?相反,若“罪惡”的陰霾籠罩這片天空,穹頂之下,又有誰能心無彷徨、得以幸免!
這是一段論述“美國高中生不應帶刀上學”觀點的文字,學生推測責任緣由時,認為原因是美國治安不夠好。呈現的問題是:敘述直白與推測武斷,且語言陳述到底,插科打諢,既失于變化又缺乏規范度和典雅度。指導升格時,提示學生設身處地去想這名高中生于黑夜行走、懼怕危險,不得已帶刀上學的心態以及對保障自身安全的期望。因此,可以“月光”比喻“安全”,以反問句與感嘆句加強語氣,增強感情,增添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