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張弢 滕磊 蔡蔚然 董雪林 張治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 201203)
慢性鼻竇炎發(fā)病與黏液纖毛系統(tǒng)損傷及細菌感染有關,若患者未能接受及時有效治療,病情遷延可加重鼻黏膜水腫,進一步引發(fā)鼻息肉〔1〕。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 NP)可引發(fā)流涕、鼻塞等癥狀,可影響鼻腔通暢,導致嗅覺功能降低或消失,患者正常生活受影響〔2〕。目前,CRSw NP可采用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等,由于保守治療難以在短時間內清除病變組織,療效并不理想,多數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內鏡手術是近年常用的術式,較傳統(tǒng)根治術造成創(chuàng)傷小,療效確切〔3〕。但部分CRSw NP患者術后仍有嗅覺水平恢復不良的風險,造成食欲不佳、氣味辨別能力喪失,患者治療滿意度差〔4〕。目前有關CRSw NP術后發(fā)生嗅覺水平恢復不良的機制尚未明確,難以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本研究擬進一步分析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老年CRSw NP患者、年齡60~73歲,平均(67.41±3.32)歲;病程2~7年,平均(4.36±1.19)年。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有關診斷標準,經鼻窺鏡及鼻部CT檢查確診〔5〕;②患者有頭痛、鼻塞、流涕、面部麻木等癥狀;③經3個月以上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自愿接受手術治療;④術前無嗅覺神經障礙。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鼻部手術史者;②合并后鼻孔息肉者;③合并鼻竇腫瘤者;④合并鼻出血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2資料調查 采用我院自制一般資料調查表收集患者病情相關資料,①性別;②年齡;③婚姻狀況:劃分為有配偶和無配偶;④文化程度:劃分為小學及以下、初中或中專、中專以上;⑤病程;⑥分型分期:劃分為<Ⅱ型2期和≥Ⅱ型2期,參照《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5〕中有關內容評估CRSw NP患者分型;⑦病變部位:劃分為嗅裂息肉及其他,通過鼻部CT及內鏡檢查確定息肉位置;⑧變應性鼻炎:劃分為合并和未合并,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6〕有關標準評估變應性鼻炎;⑨吸煙史:劃分為有和無;⑩飲酒史:劃分為有和無;嗜酸粒細胞百分比: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邁瑞B(yǎng)C-5390CRP型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檢測。
1.3術后嗅覺水平評估 患者均接受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手術方案基本一致。分別于術前、術后12 w,采用T&T標準嗅覺測試評估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恢復情況。采用5種基本嗅素,將蘸有嗅液的試紙放置在患者鼻前庭前端1~2 cm,讓患者辨識,每種嗅液分為8級,濃度由低到高,直至患者確認氣味,計為-2~5分,0分為正常嗅覺閾值濃度。以5種嗅素平均得分為最終得分。分為5級〔7〕,1級:≤1分,嗅覺正常;2級:1分<得分≤2.5分,嗅覺輕度減退;3級:2.5分<得分≤4.0分,嗅覺功能中度減退;4級:4分<得分≤5.5分,嗅覺功能重度減退;5級:得分>5.5分,嗅覺喪失。術后12 w,患者嗅覺較術前提高1級或以上為嗅覺功能恢復。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患者與恢復患者資料對比 68例老年CRSw NP患者中,11例(16.18%)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57例(83.82%)術后嗅覺水平恢復。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患者嗅裂息肉病變、合并變應性鼻炎、有吸煙史占比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水平高于嗅覺恢復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患者與恢復患者資料對比〔n(%)〕
2.2影響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單因素分析 將病變部位、變應性鼻炎、吸煙史、嗜酸粒細胞百分比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病變即位為嗅裂息肉=1,其他=0;變應性鼻炎:合并=1,未合并=0;吸煙史:有=1,無=0。以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恢復情況為因變量(1=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0=術后嗅覺水平恢復),經單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嗅裂息肉病變、合并變應性鼻炎、有吸煙史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高表達是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影響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單因素分析結果
2.3影響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得到的影響因素納入,并納入其他基線資料進行校正,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在校正其他基線資料帶來的影響后,結果顯示,CRSw NP患者嗅裂息肉病變、合并變應性鼻炎、有吸煙史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高表達均是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3 影響CRSw NP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嗅覺的產生較為復雜,與嗅神經末梢嗅絲、嗅神經傳導通路正常、嗅覺中樞處理、鼻腔通暢等多個因素有關,各機制出現問題均可導致嗅覺異常,主要可分為神經性嗅覺障礙、傳導性嗅覺障礙及混合性嗅覺障礙〔8,9〕。CRSw NP患者發(fā)生嗅覺異常主要與鼻腔黏膜腫脹、息肉占位、形成機械性阻塞有關,可劃分為傳導性嗅覺障礙〔10〕。但有關研究指出,盡管實施手術治療有明確療效,可改善鼻部阻塞,但仍有部分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導致治療滿意度差〔11〕。而目前有關CRSw NP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的相關因素尚無較多研究報道,有待進一步探討。
王志愷等〔12〕研究結果顯示,CRSw NP不伴有變應性鼻炎患者術后嗅覺好轉率可達91.21%,本研究結果低于其研究結果,可能與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選取患者均為老年患者,且患者中有部分患有變應性鼻炎有關,但結果均提示老年CRSw NP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恢復狀況并不理想,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較大,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質量較低,加之存在嗅覺障礙,可進一步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3〕。本研究結果提示嗅裂息肉病變、合并變應性鼻炎、有吸煙史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高表達可導致老年CRSw NP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未恢復風險增加,對各項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嗅裂息肉病變:正常嗅覺的產生與嗅裂區(qū)有關,嗅裂區(qū)位于鼻中隔與中鼻甲前下部游離緣間,嗅裂區(qū)通暢程度可影響鼻腔前部至后方的嗅覺傳導〔14〕。存在嗅裂病變者,行手術治療后,嗅裂區(qū)受創(chuàng)較重,可能存在嗅神經末梢損傷,可影響嗅覺傳導,繼而術后影響嗅覺恢復。對此建議,對嗅裂病變的老年CRSw NP患者,在實施手術治療時,應優(yōu)化手術方案,減輕對嗅絲的損傷。合并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炎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僅可解除部分阻塞。而因變應性鼻炎造成的鼻腔清涕、鼻黏膜腫脹仍可造成鼻部阻塞,繼而更易在術后出現嗅覺障礙〔15〕。故針對變應性鼻炎患者,應規(guī)范藥物治療,結合用藥護理,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日常清潔鼻腔分泌物,以改善鼻部炎癥,促使嗅覺功能恢復。有吸煙史:香煙在燃燒時可產生有害物質,刺激鼻腔,引起局部黏膜防御能力降低〔16〕。此外,吸煙還使嗅閾值升高,嗅疲勞時間縮短,引起嗅覺功能異常〔17〕。對于有吸煙史者,可對患者進行有效宣教,告知患者吸煙的不良影響,鼓勵患者戒煙。嗜酸粒細胞百分比高表達:嗜酸粒細胞可浸潤上皮細胞,促使炎性介質釋放,造成炎癥反應反復發(fā)作,嗅上皮黏液細胞濃度增加,嗅覺信號傳導受影響,繼而影響術后嗅覺恢復〔18〕。對此,建議護理人員應于術后及時清理水腫黏膜、新生肉芽,以預防清創(chuàng)不徹底而至的炎癥反應反復。本研究雖找出了可能影響老年CRSw NP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恢復的相關因素,但因納入的相關資料不全面,且觀察時間尚短,結論可能存有局限,還應在未來增加相關資料研究,延長觀察時間,分析患者術后短期及遠期嗅覺水平的影響因素,制定更為全面的護理及治療措施。
綜上,老年CRSw NP患者術后嗅覺水平恢復受患者病變部位、合并變應性鼻炎、吸煙史及嗜酸粒細胞百分比影響,可針對上述因素,劃分高危群體,制定護理及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術后嗅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