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贊陽
摘 要:隨著全國中小學開始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教改課改也隨之而來,作為母語學科的語文的教學地位更是節節升高,中考難度也大大增加。新課標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而作文則是這些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它不同于語基部分的一些內容是以背和基礎的理解為主,寫作更重要的是體現學生的運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而議論文的寫作是需要積累素材的,文章將筆者多年來在寫作教學中的一些做法進行總結,旨在教會學生如何積累和使用課內寫作素材。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議論文;寫作素材;積累與運用
一、 引言
近兩年省統一中考語文命題均有高中教師參與,去年命題人員中,高中教師比率更是占到了30%-40%,高中教師參與命題就必然使得語文中考帶上了更多高中思維色彩,寫作的難度要加大很多,所以中考語文作文命題的現狀就是強調初高中要銜接要融合,中學生的作文要更強調實用性,語言的表達要更具個性化,主題要更具有社會深度性。因此,學生在素材的積累與運用上一定要細水長流,三年一盤棋,從初一年素材的原始簡單積累到初三的個性化運用,這樣不僅可以在中考寫作中立于不敗之地,更能夠在進入高中后平穩過渡,順利進入高中的寫作模式。
二、 初中寫作在素材積累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學生方面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學業壓力巨大,能夠有豐富的課外生活閱歷、課外閱讀積累的學生只有少數,對于信息化和大數據時代下的部分中學生而言,網絡上現成的東西就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寫作素材來源。現在需要一個什么寫作素材,網絡上一查就有非常多了,根本不需要自己去積累,甚至有部分學生,一到寫作文環節,第一個念頭就是直接整篇去網上抄。結果就是導致學生越來越懶,越懶越抄,越抄越差的惡性循環。
其次,是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問題。學生小升初后接觸更多的是記敘文類的作文,初中作為承接小學和高中的中間階段,作文教學既要把記敘文這種文體教扎實又不能只教記敘文這種文體。而初中目前作文教學的現狀恰恰是由于時間的不足,而導致作文教學上沒辦法做到記敘文與議論文兼顧。并且看這幾年最后出來的中考滿分作文,也是記敘文類、抒情散文類的偏多,這也讓初中的作文教學帶上了功利色彩——迎合中考語文閱卷教師的口味,而只要求學生寫記敘文。而據上了高中的不少學生反映,自己初中作文寫得不錯,但到了高中變得不會寫作文了,就是因為初中時議論文接觸太少,訓練太少而非常缺乏議論性的思維。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而需要細水長流,從長計議,在三年時間內從課內去積累并運用寫作素材就成了最具操作性和最見成效的方式。
三、 培養寫作素材積累和運用能力的思路
按以往的做法,一般到了初三年才開始進行議論文教學,但是初三年功課重,議論文寫作只教一年確實有點臨時抱佛腳,效果非常不理想,甚至部分學生還出現了記敘文和議論文混雜在一起寫作的嚴重問題。而且初中的議論文與高中所要求寫的那種議論文又有一些深度差距,這樣就出現了銜接的問題,很多學生上了高中又要重新開始訓練寫作。所以三年一盤棋,為了銜接高中的議論文為主的寫作方向,筆者想初中從一開始就應該兩種文體兼顧,初一初二把記敘文寫人敘事的技巧夯實,同時要讓學生開始積累議論素材,尤其是課內素材,并且通過關注時評、課堂演講等多樣形式來訓練議論性思維,這樣到了初三再來正式寫議論文,就不會出現無的放矢的現象了。
雖然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經常面臨審題立意等其他問題,但筆者認為學生存在的議論文寫作問題基本都屬于積累問題,要么是論據積累不夠,要么就是議論性思維深度積累還不夠,才會出現審題不清,立意不深的問題。尤其是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深度肯定沒有高中學生那么深,但一定是要慢慢拓寬知識面和閱讀面,為考場寫作做好充分的積累。而積累一定是從課內開始的!部分學生寫議論文會覺得一定要運用課外的論據,固然沒錯,但是對于課外論據的積累與理解,一定是從課內教師的教學開始的,這也更貼近課堂。
四、 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具體做法
教師從初一年開始就可以兼顧課文教學和寫作訓練,有目的性地教會學生從以下幾種方式來積累課內素材。
首先,可以教會學生摘抄。不單單是抄名句之類,更應該是文本中表達人物的情感、態度和評價的詞或句子,以及具有深刻內涵和作者情感的詞或句子。如初一年學到了《荷塘月色》《再別康橋》《荷葉·母親》這樣比較詩意化的作品,可以教會學生積累如——“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不同的人物有著不同的感悟:朱自清從那片荷塘、那荷香、那淡淡的月光感受到了內心的寧靜;徐志摩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那沉默不語的夏蟲體會到安慰;冰心在遇到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感受到了只有母親這片‘荷葉才是保護自己這朵‘紅蓮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這樣的語句,雖用到寫作中可能還需要簡化加工,但畢竟已經是經過加工的較為深刻的個人體會了,用在寫作當中已經能夠吸引閱讀者的興趣了。同時也讓學生從初一就慢慢學會根據自己的寫作需要改編寫作素材,而不是只會原原本本照抄課文。
其次,可以教學生如何理解。對文章中的情節、人、事物有個人的理解,并能夠結合自己的感情來表達。如初中上到了現代詩單元,學到了毛澤東、艾青、舒婷等這些詩人的飽含愛國主義情感的作品,可以教會學生這樣積累:“我們是朝氣蓬勃的中學生,應該要充滿年輕的活力,充滿愛國熱情。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毛澤東教學青年人應該要有豪情壯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教會我對祖國要有誠摯的熱愛;那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舒婷教學我要不忘祖國苦難的歷史,面對祖國的養育,我們要回報奉獻于祖國……”這樣一方面積累了論據,也養成學生對同種類型的文章和論據進行歸納總結,并且深入思考并善于抒發自己感情的好習慣。
等到了初三,學生思考能力有所加強了,則可以教會學生評論,對一些經典課文或課文中的觀點進行點評。比如初三年學到了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等系列作品,學生則可以有這樣的積累:“儒家先賢的思想傳承千百年,不管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還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無疑都在告訴著人們一個道理——居安思危,仁者無敵。”等上到了魯迅先生的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故鄉》這些文章,則可以有:“在中國那個黑暗的年代,魯迅從未停止用他的筆進行戰斗,從未停止用他的思想激勵國人。”這樣較為簡單卻很深刻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