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杰
摘 要:歷史是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中教學的重要課程。其既屬于文化課程,也屬于素質教育課程;既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塑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而史料是歷史教學非常重要的素材,豐富的史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解讀歷史事件,分析歷史現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也需要依靠史料教學,
帶著學生閱讀史料,合理運用史料打造智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價值。文章分析了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探討了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重點探索有效閱讀和應用史料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課堂教學
一、 緒論
所謂史料,其實就是指可以據以為研究或討論歷史時的根據的東西。沈昌直《〈柳溪竹枝詞〉序》中提到“今觀周子之所搜,無非史料也。”吳晗《燈下集·從曹操問題的討論談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也曾談及“今天需要掌握可靠的史料,運用新的觀點寫出人民所需要的歷史。”足以見得,史料對于研究歷史的重要性,無論是歷史編纂還是歷史研究,都離不開史料。但史料是多樣化的,史料的真假、參考價值這些也值得今人思考,要想在利用史料科學解讀歷史時,首先就需要好的史料實證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要帶著學生閱讀史料,通過閱讀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通過閱讀史料提高學生歷史分析和解讀能力。
二、 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史料和歷史學科特點息息相關。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解讀任何歷史現象都應該應以設身處地的態度,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則。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共同回到‘歷史現場,盡量地接近歷史真相,以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知識。而要回到‘歷史現場,就必須借助史料教學。”歷史這門學科,本就具有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那些久遠年代的歷史事件的解讀,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史料就是重要的媒介。所以,從這一點而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另一方面,史料教學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例如,課標明確提到:“學習搜集歷史上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并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這也就意味著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入史料、應用史料,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和解讀史料。
除此之外,史料的重要性在高考試卷中也有體現。近幾年高考試卷考查的重要內容就包括史料分析。選擇題與論述題都涉及國內外史料的分析,既包括文字史料,也包括圖表史料。史料呈現的形式豐富多樣,甚至有很多學生沒有見到過的“新面孔”。因此,從高考考查內容來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提高學生史料分析和理解能力,借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史料的現狀分析
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多以教學生知識為主,“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導致部分教師忽略了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包括史料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即使課程改革下,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閱讀理解能力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學生缺乏探究精神
史料實證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探究能力,比如主動去挖掘有價值的史料,豐富學習內容,依據史料更加客觀地解讀歷史。由于當前高中學生缺乏探究精神,在發現史料過程中遇到問題就放棄了,甚至一度不想再主動去挖掘和發現其他歷史材料,這不利于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缺乏史料辨識能力
可用于學習歷史的史料是非常多樣化的,比如書報類,設計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匯編、史部等群籍,史料中記錄的事件可能存在真假問題,學生知識積累和自我認知有限,還無法對縱多史料做出正確辨識。舉個簡單例子,受當前很多歷史影視劇的影響,很多學生錯把“假歷史”當作真歷史,這就是因為學生缺乏史料辨識能力,而這種能力限制了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發展。
(三)學生自主閱讀史料的機會不多
當前史料的應用大多體現在課堂上,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有意識地引入史料,一方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有利于幫助學生準確分析和解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但除此之外,學生很少主動在課外自主閱讀史料、史籍。
四、 高中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史料的方法
(一)利用史料深度教學,引導學生分析歷史
高中歷史教材中很多內容都是直接通過敘述表達的方式呈現出來,這種方式利于學生直接接受知識,但卻不利于學生思考。歷史本身是一門具有過去性的課程,歷史教材中呈現的歷史事件都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解讀,而不同學生看待歷史事件的觀點有所不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既尊重學生個人想法,又引導學生客觀解讀呢?這就需要導入史料,通過史料佐證,對史料進行深度學習。例如,在教學《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一內容時,可以導入如下材料:
“革命總是從那些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毛澤東
“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俄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國內國際形勢的歷史必然。——列寧
多媒體出示史料后,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史料,結合教材內容,小組討論,分析總結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社會歷史條件有哪些?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并且小組交流討論,促使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史料與教學的融合,使得教學層層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到位。
(二)利用史料搭建舞臺,引導學生表達觀點
要想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歷史,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形成自己的觀點,就需要充分給予學生學習舞臺。所以,在引入史料時,需要有效銜接史料和教材內容,合理設問,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史料資源。需要注意的是,在結合史料和教材內容設置問題時,應該考慮學生思維能力現狀,要綜合考慮學生在閱讀和分析史料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有些史料是從各類書籍中摘選出來的,內容比較晦澀,理解難度較大,需要考慮學生的歷史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合理篩選史料,避免難度過大導致學生喪失史料閱讀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