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歸納總結新中國七十年來陜西外貿經濟發展特點,分析陜西省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形勢下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是重塑陜西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關鍵。從以對外直接投資為載體、以貿易發展為依托、以金融配套為契機、以(陜西)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為核心、以陜西省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為補充等五個方面,提出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的思路和方向;從境外合作(包含港澳臺)、省際區域合作、省內三大區域協調發展、國際合作產業園區、企業聯盟等五個方面提出具體的合作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合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F1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5-0096-03
引言
隨著世界貿易格局的深刻變革和對外投資布局有序演變的逐步推進,我國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愿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構想。陜西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正值陜西外向型經濟、流動經濟、門戶經濟、樞紐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陜西省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2019年3月,陜西省政府發布《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行動計劃》,著力構建陜西省國際產能合作中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多來,陜西省外貿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依然存在著對外貿易依存度較低、經濟開放度不夠的現實問題,如何利用“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充分發揮陜西省地理優勢、產能優勢和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優勢,是陜西省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新中國七十年來陜西外貿經濟發展特點分析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陜西外貿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以及陜西自貿區試驗區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推進,陜西外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陜西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13年的201.27億美元,提升到2018年的530.99億美元,提升了2.6倍,外貿依存度從2013年的7.8%提高到14.38%,外貿經濟發展迅速如圖1所示。
總結建國七十年來陜西外貿經濟的發展情況,呈現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改革開放前,緩慢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隨著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陜西外貿經濟從無到有,處于緩慢發展階段。出口商品收購額由50年代初的3 000多萬增加到80年代初的5.7億元;自營出口從有到無,自1978年出口值達到1 190多萬美元,外貿依存度從50年代初的0到1978年的0.26%。銷售市場由香港、澳門地區擴大到美國、日本、西歐、中亞和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與西部內陸相鄰省區比較,陜西外貿發展呈現出速度比較緩慢、規模小、市場狹窄的特征。第二階段1979—2001年,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2—2013年,先上升再緩慢下降的發展趨勢,外貿經濟對比GDP發展遲緩。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快速發展階段。分析陜西外貿經濟發展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國家戰略在陜西外貿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1978年的改革開放打開了陜西自營發展的大門,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陜西外貿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方向支持,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陜西與東南沿海在外貿政策上機會均等,外貿經濟進入新機遇發展期,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陜西五年間華麗轉身,實現了區位劣勢轉換,成為進出口增長最快的省份之一。
整體來說,對外開放是陜西發展的突出短板,陜西目前仍然存在著外貿依存度高、產生過剩、國際產能合作參與度不夠等現實問題。如何抓住國家西部對外開放新格局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歷史機遇,進一步拓展開放的范圍和層次,全面開展對外產能合作,是目前陜西省內涵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部門關于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8〕53號)精神,陜西省制定了《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實施意見》,提出要優化進口結構,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加快實施自貿試驗區戰略,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陜西對外開放新格局形成(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報(2019))。
二、新形勢下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思路分析
(一)以對外直接投資為載體,加強陜西與沿線國家的產業交流與合作
未來陜西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力度將會進一步深入,對外投資將會成為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陜西在電子器械、航空、機電、智能裝備、鐵路等領域的優勢,實現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另一方面,基于陜西與沿線國家在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裝備制造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二)以貿易發展為依托,深挖“一帶一路 ”巨大的市場潛能與后發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充分利用了中國的地緣及政治優勢來拓展東西雙向的開放空間,承襲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軌跡,激發了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市場潛能,對于構建“安全高效、多元平衡、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格局意義重大。陜西作為“一帶一路”的起點和門戶,具有顯著的國際產能合作優勢,應以貿易發展為抓手,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深挖其巨大的市場后發優勢與潛能。
(三)以(陜西)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為核心,全面優化陜西營商環境
陜西自貿區分為三個片區,九個功能區,應統籌協調自貿區各片區和功能區在產業布局上實行差異化發展。如楊凌自貿片區啟動荷蘭、以色列、美國等8個國際事務部籌建工作。持續推進中國農業海外糧倉建設。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協調延伸通關監管業務;在絲路沿線國家選址建設“‘中國農機裝備保稅展示中心和‘中國農業科技交流中心,推動中國制造和農業科技‘走出去和‘引進來”。全力建設位于西咸新區灃東自貿片區的中俄絲路創新園,完善政策機制和服務平臺,引進更多外方企業入駐,搭建陜西企業“走出去”和絲路沿線國家企業“引進來”的重要平臺。
(四)以金融配套為契機,強化金融對國際產能合作的服務功能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筑滯后,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其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巨額的資金缺口。僅憑中國政府發起設立的“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等金融機構來提供信貸融資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需要吸引更多的大中型金融機構進入,為項目融資和金融服務提供保障。因此,新形勢下,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要強化金融部門的服務功效,為陜西企業的貿易行為和對外投資提供充足的資金配套支持。
(五)以陜西省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為補充,有效促進互聯互通
陜西應全面推進陜西省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加速中國標準“走出去”,在沿線國家積極推廣中國綠色農產品、綠色家電、綠色能源等先進標準,支持西安電爐研究所借助現有平臺加快節能降耗和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的制定,依據中國標準對沿線國家的綠色產品開展認證,以標準提升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和維護過程中的綠色化、低碳化水平。在陜西的農業、有色金屬、紡織等優勢產能領域,幫助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完善標準體系,提供標準化信息服務,以中國標準引領沿線國家標準化。
三、陜西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路徑分析
(一)境外合作(包含港澳臺)
一是向北,以俄羅斯和蒙古國為重點,合作建設能源大通道,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實現優勢互補;二是向西,與歐洲、中亞等國家合作設立國際產業合作聚集區,加強陸路連接,鞏固新歐亞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戰略的支點地位;三是向東南,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成渝、京津冀、北部灣、長株潭等經濟區的聯絡協作,深化與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家的交流協作,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四是與五大合作伙伴在工程建設、農業等領域打造一批海外標準化示范工程,重點進行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
(二)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
全面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強化呼包鄂榆、川陜、京陜、蘇陜、津陜等省際區域合作。基于西安內陸港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與相關區域開展合作,簽訂共同發展協議,聯合進行國際產能合作標準與規范的制定,針對合作中存在的困難與挑戰共賞解決方案,成立區域性項目合作會議,共同規劃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語言、法律、體制、金融配套等方面的發展計劃,形成區域和諧聯動、優勢資源互補的新局面(陜西省統計局官網)。
(三)省內三大區域協同發展
一是在關中,基于楊凌示范區與全球60多個國家在現代農業領域建立合作關系。加大陜西省自貿區三大區域和九大功能區的融合協同發展,并將其發展為示范標準;二是在陜南,加強安康市與上海、北京、深圳等20多個城市的協作,與華為、復星、恒大等知名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基于安康優勢產能開展產品推銷和項目推介;三是在陜北,充分發揮榆林市向北開放、向西開放的重要支點城市地位,依據《榆林市“一帶一路”建設規劃綱要(2016—2020年)》文件精神,打造能源轉運中心,打造“榆林煤”品牌,加快推動當地企業和產品“走出去”,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
(四)加強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建設
以五大穩定合作伙伴為基礎,以自貿區為平臺,進一步優化口岸功能和營商環境,建設更多的產業合作園區,加強陜西國際產能的交流合作。引導企業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陜西對外投資產業聚集度較高的國家投資,探索共建陜西產業園區,促進陜西境外產業聚集發展。持續推廣“兩國雙園”模式,加快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重點推進中哈元首蘋果友誼園、中俄絲路創新園建設。將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哈薩克斯坦糧食加工工業園、海升集團中哈友誼蘋果園(阿拉木圖)、尼泊爾加德滿都佛祖機場等建設成為境外合作項目標準化示范高地。
(五)企業聯盟
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海外倉”或“陜西商品展示中心”,進一步擴大出口份額。加強企業標準化合作,進一步加大陜西省屬企業對外開放合作力度,積極推進延長石油集團、陜西能源集團、陜煤集團、陜西有色集團等企業“走出去”與相關國家簽訂企業聯盟。加大宣傳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省屬企業在境外(含港澳臺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向更多區域延伸。
參考文獻:
[1] ?張前榮. 我國產能過剩的現狀及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3,(10):26-28.
[2] ?郭永泉.論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的穩中求進[J].對外經貿實務,2017,(10):4-8.
[3] ?秦玄. 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4,(9):65-68.
[4] ?韓秀云. 對我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問題的分析及政策建議[J].管理世界,2012,(8):171-175.
[5] ?夏先良.構筑“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J]. 國際貿易,2015,(11):26.
[6] ?邱斌,等.“‘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產能合作:理論創新與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經濟研究,2017,(5):188-198.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項目(2019KRM043);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2018D50);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對接團隊建設項目(XFU17KYTDA02)等資助
作者簡介:王利曉(1979-),女,河南洛陽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從事產業經濟、技術創新相關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