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鴻潤 金霞
摘 要:2013年的《公司法》確立了認繳制取代之前的實繳制度,此舉提高了公司設立的積極性,但也帶給債權人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債權人因此無法探知公司的內部運營狀況,導致信息偏在,使得其處于劣勢地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細化、原告舉證責任的適當減輕以及有責主體范圍的適當擴大不失為好方法。
關鍵詞:資本認繳制;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相關理論;債權人利益;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2.2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5-0159-03
一、資本認繳制的發展歷史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市場經濟出現并逐漸發展,依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了防止大量擾亂市場秩序的皮包公司出現,同時也為了加強對市場上公司的監督管理,防止其抽逃資金、拖欠工資等導致社會不穩定的行為出現,1993年我國《公司法》確立了資本實繳制,具體設立了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讓公司一次性繳納足額,但是本次制度主要針對的是績優的國有企業,受眾范圍較為狹小。隨著時代發展,之前的資本實繳制中較高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不利于企業的設立,且在該制度下,公司在經營前積壓了大量資金,導致公司資金利用率低下,同時公司的資本變更成了問題。在諸多問題叢生下,2005年我國《公司法》轉換了之前公司設立時的繳付金額不低于注冊資本最低額的觀念,實行了較為平緩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說,國家放松了對資本的管制。具體表現在公司設立時可以分期繳納自己的注冊資本,由此公司設立的門檻降低,為公司更好地運轉注入了血液。2013年的《公司法》則徹底轉變了原來的思維方式,取消了較高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不再限制發起人或股東的繳納數額,公司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此舉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同時提高了公司活力,加強了公司的自主性,但同時給債權人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資本認繳制度的確立所帶來的變化
(一)有利方面
首先,從資本信用轉變為資產信用。2013年改革前,公司的注冊資本的價值是不變的、靜態的。改革后,其轉化為在公司存續期間的動態的、變化的資產信用,并且在成立之后,公司可以自由地選擇公示財產。其次,從安全到效率功能重心的轉變。2013年《公司法》的改革,摒棄了之前的實繳制,轉化為適用至今的認繳制,該制度給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間,使得公司設立和運行的積極性提高。最后,從事前防范到事中事后防范。實行資本實繳制時,驗資部門虛報瞞報、公司抽逃資金的現象層出不窮。在2013年《公司法》頒布以來,驗資程序取消,行政部門將監控的重點放在公司資本繳納后的審核以及公司經營過程中的監控,對于債權人利益保護更側重于事中和事后。
(二)不利方面
首先,認繳資本制的設立沖擊了以前我們對注冊資本的信賴觀念,公司的債權人以及交易相對人潛在的信息偏在會對其自身的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在之前的實繳資本制下,公司的交易相對人和債權人對公司的資信狀況是可以相對信賴的,驗資的程序得出的結論基本正確,但不排除皮包公司等不法現象。但是在認繳資本制下,債權人不參與公司的管理和運行,存在信息偏在,此時雙方的交易誠信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降低。其次,有些公司中的實際控制人隱藏在幕后支配公司行為,將公司變成為實現某種不法目的的工具。對這種主體的規制,現階段“公司法”沒有相關的規定,當公司侵害了債權人利益時,如果沒有將這個主體規定在規制范圍內,債權人就少了一個追責的主體,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最后關于舉證責任問題,現階段《公司法》未出臺舉證責任倒置等相關法規,目前是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公司的交易相對人以及債權人很難獲得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等不法行為的證據,從而使債權人的敗訴風險增加。
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概況
該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國家,又可以稱為“揭開公司面紗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展開始終圍繞著兩個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目的是保護債權人利益,方法上是限制股東濫用權利。此項制度否定了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股東的有限責任,使其被追責時無處遁形,而并非否定了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在2013年《公司法》改革前,該項制度以保護債權人利益為目的,并且為其增加保護屏障,平衡公司與債權人的不對等關系。根據我國司法實踐,業務混同、財產混淆,以及資本顯著不足等行為可以適用該項制度。2013年資本認繳制確立后,所有的公司可以以其他財產出資,不受出資形式的限制,但由于有些財產的價值不穩定,在某一時間點公司會高估自己所出資的財產,進而侵犯債權人的利益。之前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中的資本顯著不足,即公司的實繳出資低于最低注冊資本額,但在認繳制下,廢除了驗資程序,并且也廢除了最低資本額的要求,這就意味著股東出資設立一個公司對外顯示出的注冊資本不能夠成為一個公司實際的資產力量,對于之前利用資本顯著不足的判斷方法還應著重考慮是否能試用。在我國的舉證責任方面,采用的是《民法典》上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方法,但是此時的權利主體是弱勢主體,雙方掌握的信息存在偏差,債權人掌握的信息往往不足以來證明公司存在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不當行為。在諸如此類情況中,法官在實踐當中也不能適當、準確地運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且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的判斷能力還需要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四、國外關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相關理論
(一)美國的“揭開面紗”理論
美國法官桑伯恩最初提出“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當公司股東采用一些虛假欺騙的手段獲得利益而侵害債權人以及社會利益時,法律將公司視為公司股東實行不當行為的工具,是無權利能力人,該理論的適用是事后的救濟,而不是事先的預防。美國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時,判斷要讓股東個人是否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分別判斷公司從事相關業務風險的大小、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以及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如果該三種事項某一個出現了問題,就應讓股東承擔自己應該擔負的連帶責任。
(二)德國的直索理論
德國的直索理論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形下,公司法人獨立的法律性質可以被債權人所忽視,債權人可以直接向相關的股東追責。在德國關于該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學說,首先是“濫用說”,即股東實施了濫用行為以逃避法律追責、規避相應責任的承擔或侵害債權人的利益,此時應當否認公司獨立的法人人格,讓相關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其次是“法規適用說”,如果公司的內部沒有規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相應的適用情形和原則,當股東以不法目的實施了不當的濫用行為時,《公司法》即可對其進行制裁。最后是“分離說”,此項規定是將股東在公司的職權明確地劃分出來,即如果股東不是公司的董事就無權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一旦股東越權,就應該對其所實施的行為擔負法律責任。
(三)國際法比較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
可以看出,美國與德國的相關理論都是與其國情相適應的,是很完善的,都嚴格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都有謹慎的適用態度,并且美國與德國都沒有動搖股東有限責任這個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更多的是起到一種補充的作用,使得公司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運行更符合法律規范。我們可以以這兩個理論為輔,以我國資本認繳制大背景為基礎,對我國關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完善提出相關意見。
五、完善我國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相關建議
(一)細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資本顯著不足的衡量,首先是要弄清“資本”該詞語的含義,在2013年之前,也就是《公司法》未改革時,當公司營業執照上的注冊資本額與公司經營的規模或者將可能面臨的風險明顯過少過小時,應要求濫用權利的股東對公司的債務在其認繳出資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并且應當否認其有限責任的適用。但是我國現在取消了驗資程序,無法像2013年之前那樣僅憑注冊資本為依據來判斷該公司是否為責任主體。根據現行的《公司法》,應考慮公司的實際資本來作為判斷公司資本總額的標準,公司的資本是公司的注冊資本,但是在股東虛假出資或其他出資不實的情況下,此時的公司注冊資本與公司實際的資產力量極為不平衡,所以它不能作為判斷公司資本的標準。現階段有相關學說表示,資本是否顯著不足可以以股權資本與債權資本之間是否平衡為評判標準。另外,其他的因素也可以納入到判斷標準之中,例如公司的行業性質、經營的規模、潛在的風險等等。
(二)適當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
在現今實行的《公司法》中,我們可以發現權利主張的主體承擔了較重的舉證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債權人不僅要出具初步的證據,比如自身是否為適格的原告,同時也要證明公司的股東實施了相關不當行為,也就是要對行為要件進行證明。前者對于債權人來說困難不大,但是股東作為公司的內部人員,實施濫用行為時可以蒙蔽外界,甚至也可以蒙蔽內部一些人員。也就是說,股東實施的濫用行為具有隱蔽性,外界基本上無法探看,而債權人不是公司的內部人員,掌握不了公司的信息,取證舉證困難。此時我們可以僅要求債權人提供一些初步的證據,而后面的行為要件則是由被告來進行舉證,被告來舉出其不存在濫用行為的證據,如果被告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沒有實施相關的行為,那么就推定其有責。但如果經查處權利主體的主張不屬實,是惡意騙用公務資源或者惡意狀告公司,那么債權人就要承擔責任。因為一旦該政策出臺,搜查證據相關部門的工作量將大幅度增加。債權人承擔相關責任可以減少惡意狀告等現象,為相關部門減少工作壓力,保證其工作效率。最后,上述的舉證責任倒置并不是必須程序,法官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來行使其自由裁量權,當然要規范自由裁量權的適用范圍,避免法官權力過大。
(三)適當擴大有責主體的范圍
現階段《公司法》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規定的適用主體,主要是被侵權主體和侵權主體,也可以稱為是權力主張主體和義務承擔的主體。從《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中我們可以發現:該制度權利主體是公司債務人,那么相對立的義務主體則是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和承擔有限責任的股東。在此我們主要講的是義務承擔主體的擴大,在現今公司中會出現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雖然不是公司的股東,但是會對公司的行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會將公司變成實現某種不法目的的工具。目前,實際控制人并未規定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中義務承擔人的規制范圍內,融合德國直索理論,建議將實際控制人納入《公司法》的規制范圍中。
結語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否完善關乎債權人利益是否能夠被更好保障,現階段我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內容過于寬泛籠統,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入探尋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相關方法,根據資本認繳制的大環境以及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概況得出的三個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方法顯得尤為適宜。當然,法律的完善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需要不斷精進我們的觀點。
參考文獻:
[1] ?陳秋蓮.認繳制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2] ?張憲虎.我國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債權人保護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3] ?王晏文.資本認繳制下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4] ?蘇威偉.資本認繳制下債權人的利益保護[D].成都:西南政法大學,2017.
[5] ?李小妹.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制下的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7.
[6] ?丁宏韜.公司資本制度改革與債權人利益保護[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7] ?劉丹青.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7.
[8] ?許超偉.認繳制下債權人保護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
[9] ?王文娟.我國公司資本制度變革下的債權人保護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10] ?黃美.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11] ?劉小剛.論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D].廣州:暨南大學,2015.
收稿日期:2020-09-21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公司資產信用下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問題”(KY202036);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問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9)
作者簡介:于鴻潤(1971-),男,黑龍江依安人,副教授,從事經濟法領域研究;金霞(2000-),女(朝鮮族),黑龍江寧安人,學生,從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