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煒,李 紅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云南永平金光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前身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88年批準建立的“永平金光寺州級自然保護區”,批復面積為10000 hm2,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發布的第一批15個自然保護區(點)之一。1994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晉升級為“云南永平金光寺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9584 hm2。2008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復將保護區面積調整為9193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940 hm2,緩沖區面積2758 hm2,實驗區面積4495 hm2。自1988年以來,有關保護區的研究相對較少,僅在植物區系劃分[1]、獸類研究[2]、保護區管理[3~5]等方面有少量研究報道。土地資源是人類活動的載體,土地利用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是導致景觀結構改變的直接原因,可以通過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評估生態環境變化[6]。由于保護區所在區域與云南寶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存在重疊,受一定人為活動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該區域土地利用類型發生了變化,文章基于最新調查數據對保護區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可為后續保護區的保護利用規劃提供參考。
云南永平金光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9°27′~ 99°36′、北緯25°07′~ 25°14′,涉及杉陽鎮和水泄鄉。保護區矢量總面積為9196.63 hm2,最高海拔(木蓮花山)2913.2 m,最低海拔(瀾滄江江邊庫區淹沒線)1140 m,相對高差達1673.2 m[2]。保護區所在區域屬于滇西橫斷山區,系云嶺山脈博南山的一部分,主要地貌為中淺切割的中山山地。氣候類型為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年平均氣溫12~14 ℃,年均降雨量1033 mm。保護區類型為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以元江栲林為代表的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原始生態系統和以青榨槭、滇藏木蘭、水青樹為代表的稀有植物群落,以及云南紅豆杉、毛紅椿、云豹、金錢豹、黑頸長尾雉、蟒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保護區植被可劃分為半常綠季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稀樹灌木草叢、灌叢6個類型,但以常綠闊葉林為主[1]。保護區有植物156科484屬1001種,其中有116種是中國特有種, 80種為云南特有種,有獸類122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4種[2,7,8]。
數據為保護區矢量界線及該區域2019年國土調查數據,采用ArcMap10.2.2軟件從矢量數據中獲取保護區的相關數據。
通過對保護區2019年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表1),從表1可見,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特殊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用地、其他土地11種,其中以林地為主,面積為8367.08 hm2,占比達90.98%,其次為耕地,面積占比為3.50%,再次為園地,面積占比為3.09%,草地面積占比為1.06%,其余類型面積占比合計為1.37%。從圖1可見,保護區內的耕地、園地及建設用地(包括工礦倉儲用地、公共管理與公、交通運輸用地、特殊用地、住宅用地)主要分布于保護區四周,中心區域分布較少;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為保護區自然狀態下的溝箐及河流,僅在中西部建有庫塘一個。

表1 保護區土地利用結構
從表2可見,保護區各功能區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以林地為主,面積比例占絕對優勢。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土地利用類型相同,實驗區涉及的土地利用類型較多。除林地外,核心區的其它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占比較大的為水域及水利設用地,主要為溝箐和河流,其面積占核心區面積的0.82%,其次為耕地,面積占比為0.33%,園地、草地、交通運輸用地及住宅用地面積占比均小于0.06%;緩沖區中除林地外,耕地面積相對較多,面積占比為2.23%,其次為園地,面積占比為1.47%,草地、住宅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及水域及水利設用地面積占比均小于0.71%;實驗區是人為干擾較大的區域,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占比較大的4類依次為林地、耕地、園地和草地,比例分別為85.16%、5.65%、5.40%、2.04%,其余類型面積占比合計為1.75%。

圖1 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分布

表2 保護區各功能區土地利用現狀
通過對保護區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可知,保護區及各功能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活動干擾,特別是實驗區,建設用地各功能區均有分布,耕地、園地、住宅用地及交通運輸用地等干擾較大的類型已深入到緩沖區及核心區。保護區的建設是以保護為優先原則,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禁止建設性和經營性項目(科研、監測及管護用房除外),過去保護區的功能區劃一般區劃為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區3個區,近期國家啟動了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該項工作的目的是有序解決自然保護地范圍和功能區劃不合理,與其他自然保護地重疊及歷史遺留問題等矛盾沖突,其中涉及功能區優化,將三區調整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可通過此次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該保護區的功能區進一步優化,緩沖區邊緣區域人為活動干擾較大區域可優化為一般控制區,實驗區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區域可優化為核心保護區。原核心區及緩沖區內的耕地、園地可通過林業措施有序退出,目的是逐步降低人為干擾,為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提供較好的生境。
(1)保護區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其次為耕地,再次為園地。
(2)保護區各功能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活動干擾,耕地、園地、住宅用地及交通運輸用地在核心區及緩沖區均有分布。
(3)功能區劃存在不合理之處,具有一定優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