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艷,孫文秀,施明鳳,李 巍,李 曄,張 林,盧洪洲,2
(1.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海 201508;2.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 200040)
艾滋病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居高不下,在部分國家或地區甚至有發病率增高的趨勢[1]。近年來,艾滋病患者的傳播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感染者是通過性途徑傳播的,尤其是同性性傳播[2]。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新發HIV感染者中有六成以上是通過同性性途徑傳播的[3]。本研究通過調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的男男性行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及性行為現狀,以期為制訂降低艾滋病在MSM中傳播風險的措施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選取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就診的HIV感染的MSM 180例。納入標準:年滿18周歲;于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門診規律隨訪;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職業、收入、文化程度等社會人口學資料,以及艾滋病確診時間、抗病毒治療時間等疾病相關資料。
1.2.1.2 艾滋病防控督導標準問卷采用我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發布的艾滋病防控督導標準問卷[4]評價研究對象的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該問卷有8個題目,主要包括艾滋病傳播途徑、艾滋病患者外在表現及預防艾滋病傳播的措施等方面的內容,每個題目答錯或答不知道為不知曉,累計答對6題及以上界定為知曉。
1.2.1.3 性行為問卷采用自行編制的性行為問卷,問卷共16個題目,主要評估患者在過去6個月中是否存在多性伴侶、有無發生商業男男性行為、是否發生無保護的男男性行為、性行為時有無酗酒或使用毒品等性行為現狀。本研究將存在多性伴侶、發生商業男男性行為、性行為時無保護措施、性行為前酗酒或使用毒品中的一種及以上的行為定義為非安全性行為。
1.2.2 調查方法研究開展前對2名調查者進行統一培訓,保證調查過程的規范。調查在艾滋病門診單獨的房間內進行,調查者用統一的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詳細介紹本調查的目的和問卷填寫方法。研究對象完成問卷填寫后,由調查者進行核對,如有疑問則與研究對象確認。問卷由2名調查者分別運用Epidata 3.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納入研究的180例HIV感染MSM年齡為19~53歲,平均34.78歲,其中以21~40歲為主,共160例 (88.89%);未婚者152例(84.45%);個人平均月收入在上海市總體平均收入(5 000元)以上者109例(60.55%);學歷為大學及以上者134例(74.44%);抗病毒治療時間≤6個月者149例(82.78%)。 詳見表1。
2.2 HIV感染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180例HIV感染MSM中,162例(90.00%)答對艾滋病防控督導標準問卷題目6題以上,而8個題目全部回答正確者139例(77.22%),各題目回答正確情況見表2。
2.3 HIV感染MSM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影響因素分析將艾滋病知識是否知曉作為因變量,年齡、婚姻狀況、確診時間、治療時間、確診-治療間隔時間、CD4+T細胞計數、教育程度、工作狀態、平均月收入、第一次性行為時年齡、吸毒史、吸煙史、飲酒史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結果顯示,教育程度和個人平均月收入影響HIV感染MSM艾滋病知識知曉率(P<0.05),即教育程度和個人平均月收入越高,其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越高,而其他因素如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狀態、確診時間、治療時間、是否吸毒等對其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并無影響 (P>0.05),見表4。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N=180)

表2 HIV感染MSM艾滋病防控督導標準問卷回答正確情況 (N=180)

表3 變量賦值方式

表4 HIV感染MSM艾滋病知識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HIV感染MSM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與性行為的關系艾滋病知識知曉的HIV感染MSM中,評估為安全性行為71例 (43.83%)、非安全性行為91例(56.17%);而艾滋病知識不知曉的HIV感染MSM中,評估為安全性行為7例(38.89%)、非安全性行為11例(61.11%),艾滋病知識知曉與不知曉組間的安全性行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6,P=0.516),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高的HIV感染MSM并不比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低者的安全性行為比例高。
3.1 HIV感染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現狀近年來,HIV感染人群中MSM比例越來越高,除了與其生理基礎(特殊的性接觸方式)造成的感染風險較其他人群大外,還與其性伴侶不固定、多性伴侶等一些社會行為學因素相關[5-7]。此外,該人群大部分存在雙性性行為以及復雜多樣的性關系,從而可導致艾滋病從在高危人群中傳播向一般人群延伸的現象[8]。本研究發現,上海市HIV感染的MSM對艾滋病傳播途徑及其相關防治知識知曉率較高,90%以上被調查者知曉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略低于徐洪呂等[9]的研究結果,而高于蔣平等[10]、楊愛學等[11]的研究結果,這可能與研究對象的一般社會學因素不一致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被調查者收入與教育程度越高,其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越理想,這與張賀禮等[12]的研究結果一致。而本研究并未發現HIV感染MSM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與其他如年齡、婚姻狀況、接受治療時間等因素相關,這與陶毓敏等[13]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過小有關。表2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回答正確率較高,而對于如共同進餐、蚊蟲叮咬等非傳播途徑知曉率并不高,與相關研究[14-17]結果相似。這提示,現今高效聯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大大降低了艾滋病的發病率、病死率以及傳播率的情況下,對于艾滋病的宣傳教育方式需要與時俱進,避免繼續采用恐嚇教育的方式,避免擴大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減少社會大眾對艾滋病的恐懼以及對艾滋病人群的歧視。
3.2 HIV感染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與安全性行為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HIV感染的MSM存在嚴重的知識行為分離現象,被調查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為90.00%,而安全性行為比率只有43.33%,162例艾滋病知識知曉對象中保持安全性行為者只有71例(43.83%),安全性行為現狀不容樂觀。可見,HIV感染MSM普遍存在知而不行的情況,其行為改變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礙或困難[13,18]。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通過一定的健康教育與咨詢等措施,可以提高HIV感染MSM的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以及安全性行為[10]。從了解知識到行為改變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應充分考慮MSM知行分離的普遍現象,采取相應措施來應對知行分離給艾滋病防控帶來的困難和挑戰。
3.3 提高HIV感染MSM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策略
3.3.1 豐富宣教形式MSM性伴侶多通過網絡尋求方式獲得,該性伴侶獲取方式方便、隱匿,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與監測。因此,可借助于網絡對艾滋病知識、安全性行為以及使用安全套的必要性等知識進行宣教,以擴大MSM宣傳的覆蓋率以及該人群獲取相關知識的可及性。我國MSM多成立婚姻家庭,隱瞞自己MSM身份,加大了艾滋病防控難度[19-20]。也有研究表明,進入MSM圈子較短是影響MSM艾滋病知識的因素[8]。因此,艾滋病防控領域的醫務人員需采取多途徑、多形式的宣教,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媒介及同伴支持教育等措施,以更好地為MSM提供專業性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
3.3.2 關注重點人群根據中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和WHO聯合評估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估計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25萬,且男男同性性行為感染者比例越來越高,其中2017年57.9%的青年學生病例是通過男男同性性行為途徑感染的[21]。HIV感染的MSM是艾滋病傳播的重要媒介,其大都處于性活躍期,多性伴侶、性伴侶不固定等特點,均是艾滋病在人群中傳播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對于該人群的宣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U=U”(undectacble=untransmittable)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全球艾滋病防控領域學者的認同[22-24],即當個體的HIV-RNA含量持續低于檢測下限時,其不具傳播艾滋病的風險。因此,首先要鼓勵所有HIV感染者開始抗病毒治療,告知其在其病毒載量低于檢測下限時其傳播艾滋病的風險大大降低;同時也應對重點人群宣傳安全性行為的意義,預防艾滋病及其他性傳播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與擴散。
3.3.3 注重預防宣教鑒于與其他人群相比,MSM HIV感染率比較高。因此,可在多種形式宣傳教育的基礎上,為該人群提供其他更加有效的艾滋病預防措施。其中,暴露前預防措施 (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即MSM在發生高危行為前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可以降低HIV感染的風險[6]。但需注意的是,使用暴露前預防藥物前需充分咨詢專業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醫囑,并保證良好的服藥依從性。
男男性行為人群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且存在嚴重的艾滋病知識與高危性行為的知行分離現象,需加強網絡宣傳教育以及采取如同伴干預和提倡使用暴露前預防措施等干預措施,在提高該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的同時,促進其性行為的改變,以降低艾滋病在人群中傳播的風險。本研究采取非概率抽樣方法中的便利性抽樣方法,可能對結果有一定的影響,且研究對象性行為的評估采用了自行設計的問卷,可能會導致研究結果的推廣受到影響。但本研究在前期研究設計、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階段均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保證了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后續制訂降低男男性行為人群HIV感染風險的干預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