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一中 林欣晨
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特征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發現,死記硬背教學方式遏制了初中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教學質量難以實現量的提升,導致語文教學寸步難行。另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舒適狀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當下教師思考的重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動心”為著力點,開展深度教學,活躍學生的情感、意識和思維。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偉大的悲劇》一課中,學生潛意識里對課文中的英雄人物進行“定位”,且對文章所需要表達的內容流于表面,更是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犧牲精神流于口號,未體會到課文所想表達精髓之處。那么,在這種歌頌類型課文教學中,如何以還原的方式將英雄人物變成真實存在的人物呢?方法一:轉換敘述角度。以代入的方法,借助文中的描述,通過轉化人稱代詞將文中的“他”或者“他們”轉換成“我”或者“我們”,使學生感受不一樣的內容。比如“11月12日,他們(我們)到達那個帳篷,發現英雄們的遺體已凍僵在睡袋里”。解讀:通過角色轉換,教師帶領學生親身感受,能使學生感受到“死亡”的可怕之處,并實現從旁觀悲劇到親歷悲劇的轉變。方法二:抓住環境塑造人物。在《偉大的悲劇》中,文章多處借助環境體現人物英勇無比的一面。可通過一條英雄路,一條風雪路為主干線,抓住描寫環境的關鍵詞,形成鮮明的對比,即使環境在惡劣,也能充分體現出英雄人物的關鍵品格和人物形象。比如:兇猛的暴風雪像狂人似的襲擊著薄薄的帳篷。解讀:在這種課文教學中,關鍵詞的感知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師生合作朗讀、學生齊讀或者范讀的方式,讓學生仔細品味描寫環境的關鍵詞,通過對關鍵詞的解讀和品味,體會到文中英雄人物勇敢、堅強的一面。以上兩種教學方法,都是圍繞著課文主要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可在一定程度促使學生與課文內容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打開學生的心靈角度,促使學生實現靈魂的對話。這樣,“心動”的教學目標也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
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課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是本課主人翁聞一多先生,學生并不了解;教學目標如何通過精練的詩品味文章所歌頌的崇高品格。若教師采取傳統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讓學生準確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因此可以嘗試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概況文章主題。從題目開始,辯證分析課文主人翁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最后根據分析結果進行概括和描述。方法二:仿寫。通讀整篇課文,對課文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歸納、整理,然后進行仿寫。從上述兩種教學方法來看,雖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但是在教學目標上都是為了鍛煉學生對事件的歸納和概括文章的能力。方法一就是傳統的文本講文本的教學方式,要想概括文章主題,學生必須對文章內容有著全面的理解。而方法二則是以處理文本信息的方式為主,通過仿寫的方式概括文章內容,對學生而言,還能親身體會到詩人的樂趣,以及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學運用能力。相對而言,方法二具有明顯的優勢。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黃河頌》一課,在體裁上這是一首頌詩。而如何有效地運用“靈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到黃河的偉大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方法一:板書設計。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黃河領域經濟得到有效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要求教師立刻組織保護黃河的小分隊,作為保護黃河的后備力量。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板書設計,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1《黃河頌》板書設計
解讀:通過板書設計,學生可以能夠迅速了解本課文的重點內容以及全文的邏輯順序,包括作者為什么要歌頌黃河。靈活有趣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另外,需要注意一點,“靈動”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語文學科規律,圖片中的思維結構是否與課文相符,需要進一步探究,包括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意義上體會到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方法二:對整篇課文進行濃縮,段意瘦身。①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②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③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④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⑤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解讀:將眾多描述進行系統的刪選,學生就能看出本文的主旨內容,從而尋找出課文的主體內容。此外,還能有效降低課文的教學難度,促使學生對課文的中心思想產生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也就能輕松地寫出本節課的中心思想“民族精神”,感受到作者寫作這篇課文的歷史和主要目的。總之,靈活的教學環節,可以將復雜的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提煉,最大化地展現出文章的主體內容,精準地找到教學的著力點,然后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挖掘,體會作者深埋之意,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突破課堂知識傳授的局限,而深度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學活動的靈動,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化學生的靈魂,確保在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可以實現無障礙溝通、交流,達到深度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