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玲,傅育卡,陳章興
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消化內科,福建廈門 361000
胃結腸息肉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病癥,主要指胃和結腸上的黏膜組織隆起并朝內突出,從而導致腹瀉、便秘、腹痛、便血等一系列臨床癥狀[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飲食結構的調整,我國胃結腸息肉患病人數逐年增多,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危害。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通過手術切除治療,以往臨床常使用開腹切除術,但是該術式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預后質量[2]。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胃腸鏡逐漸應用于各種消化道疾病的手術治療中[3]。在胃結腸息肉治療中,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得到廣泛應用,取得良好效果[4]。該文對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間在該院醫治的191例胃結腸息肉患者進行研究,探討應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醫治的191例胃結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隨機表法將其設為對照組(86例)和實驗組(105例)。對照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46例、40例;年齡34~62歲,平均(46.53±3.41)歲。實驗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55例、50例;年齡32~63歲,平均(46.28±3.49)歲。該次研究得到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或家屬了解研究內容且簽署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經胃鏡、B超檢查確診為胃結腸息肉;符合手術指征;病史資料齊全;了解研究內容且在協議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存在手術和麻醉藥物禁忌證;凝血機制異常;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嚴重感染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婦女;精神異常。
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8~12 h,排空腸道。給予對照組傳統開腹切除術,協助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實施硬膜外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根據B超檢查情況明確腹部的切口位置和大小,逐步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使腹腔得到充分暴露,將胃腸壁上的息肉組織切下。若患者存在蒂息肉,在進行結扎后再實施切除。若患者存在惡性息肉,應對胃結腸全部切除,最后依次縫合各層組織。
給予實驗組患者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根據檢查結果,結合患者息肉的體積、形態擬定詳細的電切除計劃。若患者屬于無蒂息肉,并且形態不規則時,可實施氬離子凝固手術,將氬氣鋼瓶打開,氬氣流量維持在1~4 L/min,熱凝深度控制在2~3 min,采取40~60 W的功率設定。根據患者息肉狀態,從活檢孔將氬離子探頭置入到腹腔內,在距離病變部位4 cm的地方進行電凝處理,持續電凝直到病變部位色變清除后結束手術。若患者屬于蒂息肉,實施高頻電凝切除手術,從內鏡活檢孔將高頻電金屬圈套器置入到腹腔內,并將圈套器套在息肉上,通過鈦夾對蒂根部進行夾定,當息肉組織顏色逐漸成為紫色后,接通電流進行電凝切除。若患者手術創面出現較多出血,可將甲腎上腺素冰鹽水噴灑在創面上。若患者息肉組織體積較大,可多次切除。
①記錄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②統計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遲發性出血、劇烈疼痛、腹脹、腸粘連。③評價治療效果,無效:疾病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或切口不愈合;有效:便血、胃痛等癥狀有所改善,切口延遲愈合;顯效:便血、胃痛等癥狀基本消失,息肉完全清除,切口愈合良好;痊愈:便血、胃痛等癥狀完全消失。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病例數×100.00%。
在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上,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s)
?
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0.93%、93.33%,實驗組相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對照組5例發生遲發性出血,8例發生劇烈疼痛,4例發生腹脹,4例發生腸粘連;實驗組2例發生遲發性出血,2例發生劇烈疼痛,3例發生腹脹。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胃結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5]。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和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認為可能和慢性刺激、遺傳、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6]。同時研究發現[7],機體炎癥狀態和感染也會導致胃結腸息肉的出現,引起胃結腸增生性或炎癥性息肉。以往針對胃結腸息肉主要采用傳統開腹切除術,雖然能夠一定程度緩解疾病癥狀,但是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恢復效果不理想,容易復發[8]。
隨著胃腸鏡技術的發展,逐漸應用于胃結腸息肉的治療中。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存在多種方法,例如高頻電切、熱極灼切、微波凝固、激光等。胃腸鏡可以直接進入體內進行檢查,有利于準確判斷息肉的病理性質,從而根據患者情況實施個體化的手術方案[9]。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手術的原理主要是通過電灼熱效應形成局部高熱,使組織水分被蒸發和汽化,促進蛋白凝固和形態變化,從而進行切除[10]。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手術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具有較多優勢,例如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可一次性切除多個息肉組織,對消化道正常組織侵襲較小等[11]。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70.93%)。朱海燕[12]學者研究中對胃結腸息肉患者分別采取傳統開腹切除術和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手術,從結果得知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94.96%)高于傳統開腹手術組(75.69%),和該次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表明了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對胃結腸息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優勢明顯。
同時該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6.67%)相較對照組(24.42%)明顯更低。袁華等[13]學者研究中分析了傳統開腹切除術和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在胃結腸息肉患者治療中對并發癥情況的影響,結果顯示胃腸鏡下電凝切除組并發癥總發生率(5.96%)明顯低于傳統開腹組(30.58%),同時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傳統開腹組,和該次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了胃結腸息肉患者使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風險,加快身體康復。這是因為高頻電凝切除術屬于非接觸手術,不和組織液接觸,有效避免了感染[14]。同時圈套切除術中所使用的圈套器不需要更換,只需要通過控制電療設備增大套圈器,電流隨之增加,另外通過控制收縮速度,防止由于電凝不足而導致的出血[15]。手術中探頭距離息肉組織0.3~0.5 cm,避免探頭粘連,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能夠減少胃結腸息肉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加快術后康復,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值得廣泛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