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泰安市優撫醫院精神科,山東泰安 271000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類型,其特征主要為高血糖、尿糖,胰島素釋放異常和葡萄糖耐量減低,患者早期無臨床癥狀,至癥狀期才會出現多飲多尿、多食善饑、疲乏無力和消瘦等癥群,久病者常合并心腦血管、眼、腎及神經病變,該病常受環境、免疫和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資料顯示[2],2型糖尿病(T2DM)為認知功能減退的獨立危險因素。有學者研究指出[3],在T2DM患者長期治療過程中,受經濟壓力、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精神壓力增大等情況,嚴重情況下還有可能出現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T2DM患者伴發精神癥狀與心理因素、遺傳因素等有關,也與糖尿病不同類型有關,但精神癥狀的出現、類型及病程的長短與血糖高低不總成平行關系。當T2DM與精神障礙同時出現時,患者常由于對疾病缺乏自知力和求治欲望,給治療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臨床研究發現,T2DM患者伴發精神障礙后,容易造成治療依從性降低,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另外,精神障礙還有可能減弱胰島素敏感性,使糖脂代謝紊亂癥狀加重,從而推動病情發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目前臨床對于T2DM伴精神障礙患者常重視血糖控制治療而忽視對精神障礙的治療,因此導致病情反復,整體療效不理想。基于此,現將該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100例老年T2DM并精神障礙患者納為研究樣本,探討抗精神病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100例于該院治療的老年T2DM伴精神障礙患者。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診斷均證實患有T2DM伴精神障礙,其中T2DM符合與中國T2DM防治指南[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精神障礙符合CCMD-3[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年齡≥65歲者;近2個月內未服用過抗精神病藥物;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批準;保留患者的知情權,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血液病史者;酮癥酸中毒者;伴有腫瘤、泌尿系統感染、心力衰竭等疾病者;伴有其他軀體疾病者;有藥物、酒精依賴史者;伴有甲亢、自體免疫學疾病者。將所選患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5~85歲,平均(72.63±5.14)歲;糖尿病病程1~18年,平均(8.59±2.44)年。試驗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6~84歲,平均(72.70±5.05)歲;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8.42±2.31)年。經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內容包括飲食治療、運動治療、降糖藥物(使用胰島素針,20~58 U/d,于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治療等,并鼓勵患者開展被動與主動運動。
試驗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采用富馬酸喹硫平(國藥準字H20030741;規格:25 mg)治療,初始劑量為25~50 mg/d,結合病情與不良反應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逐漸增加到100~400 mg/d,分中晚服用。
兩組均持續治療12周。
①對比兩組血糖指標:主要包括FPG(空腹血糖)、2 hPG(餐后2 h血糖)和HbA1c(糖化血紅蛋白)。②對比兩組精神障礙程度:參考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6]進行進行評價,合計18項評分,每項0~7分,總分為126分,評分與精神障礙嚴重程度成正比。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血糖指標比較,試驗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對照組BPRS評分為(44.84±4.49)分,治療后為(41.30±4.15)分;試驗組治療前后BPRS評分依次為(45.03±4.49)分、(35.25±3.55)分。對照組治療后BPRS評分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33,P<0.001)。
T2DM是一種發病率高、易引起多種并發癥且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的軀體疾病,患者發病后常合并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病情進展后,將加重患者的癥狀,促使心理障礙轉變為精神障礙,特別是老年患者,其生理與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低,心理障礙更加嚴重[7]。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T2DM并發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但勞恩榮[8]研究認為,其發生可能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亢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缺乏及腦部炎癥有關,并且T2DM和精神障礙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影響,T2DM誘發精神障礙后,患者表現出的負面情緒將會導致機體應激加重,從而促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楊靜等[9]研究指出,糖代謝控制不理想和精神障礙具有相關性,T2DM合并精神障礙指的是因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島素相對或絕對分泌不足,造成蛋白質、脂肪、糖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而伴發的神經癥狀與精神障礙。腦細胞能量的來源主要為血糖,故短暫的變化就有可能使患者大腦功能受到影響。這可能是因為糖代謝調節或胰島素分泌欠穩定,對機體的影響以神經系統最明顯,特別是腦與交感神經,最終產生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韓冬等[10]研究表明,精神障礙可能引起或促發軀體疾病,故T2DM患者精神障礙的存在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十分不利。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對比(±s)
?
對T2DM患者來說,最主要的治療目的是控制血糖。精神障礙會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可使胰島素抵抗癥狀加重,而情緒波動則會升高兒茶酚合成,使糖尿病癥狀加重[11]。長期高血糖會使多元醇通路激活,增加DAG-PKC、AEGs生成,繼而增加葡萄糖分流,使患者認知功能受到影響。T2DM患者HbA1c高水平表達會使患者精神運動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損傷進一步加重,最終加重精神障礙[12]。喹硫平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對5-羥色胺受體的親和力較高,能對中樞神經系統直接產生作用,從而改善陽性與陰性癥狀;另外,此藥還能阻斷前額葉5-HT2A受體,解除其對DA的抑制作用,增加前額葉DA脫抑制性釋放,提高DA1受體激動性,使患者認知功能、陰性癥狀得到改善。有學者研究認為[13],喹硫平和毒蕈堿受體親和力小,抗膽堿反應輕,且阻礙多巴胺D2受體性能較弱,因此椎體外系反應較少,十分適用于老年人中。該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HbA1c為(5.60±0.93)%、FPG為(5.16±1.19)mmol/L、2 hPG為(7.43±2.51)mmol/L,與對照組(7.03±1.16)%、(5.95±1.29)mmol/L、(9.15±2.97)mmol/L相比明顯下降,且BPRS評分(35.25±3.55)分與對照組(41.30±4.15)分相比明顯較低(P<0.05),表明抗精神病藥物應用于T2DM并精神障礙患者中效果顯著,降糖作用理想,精神障礙改善效果確切。張保華等[14]研究中對301例糖尿病伴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HbA1c為(5.58±0.91)%、FPG為(5.20±1.16)mmol/L、2 hPG為(7.50±2.46)mmol/L、治療后BPRS評分為(35.11±3.30)分,與該研究中試驗組取得的結果對比一致性好。推測原因可能是早期聯合采用喹硫平治療,能對5-羥色胺2A受體及多巴胺受體發揮出雙重阻滯作用,還能夠阻斷腎上腺素1受體與組胺H1,起到抗精神病作用[15];另外,在常規降糖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具有協同作用,有助于抑制臨床癥狀,使患者提高治療配合度,從而大大增強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對老年T2DM伴精神障礙患者采用抗精神病治療實用性強,建議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