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慶玲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抑郁癥科二病區,山東聊城 252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不斷加劇,腦梗死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組織發生供血障礙而導致缺血缺氧性病變和壞死。老年腦梗死患者可出現失語、偏癱等癥狀,患者身體承受疾病影響的同時,心理上也同樣承受壓力,甚至會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對患者的康復產生不良影響。個性化心理護理是從患者個人的角度出發,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心理護理,針對性更強,護理效果更佳。基于此,該研究隨機選擇2018年1月—2019年9月該院收治的9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分析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9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對照組49例患者,男26例,女23例;年齡67~86歲,平均(72.1±2.4)歲。觀察組49例患者,男28例,女21例;年齡68~89歲,平均(73.4±2.1)歲。兩組患者均經過腦部CT和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98例患者中初中及以下學歷54例,高中學歷25例,大學及以上學歷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老年腦梗死患者;患者以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資料不全或出院后無法聯系的患者;合并心、肝、腎以及肺等臟器疾病的患者;語言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藥物過敏或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保證病房溫度和濕度的適宜性,整體環境安靜、整潔;并且指導患者科學的運動和健康飲食習慣等。①護理人員需要按照醫囑制定飲食方案,需要控制進食速度,預防便秘,并且在進食和進水過程中要保持半臥狀態,預防嗆咳和窒息等不良事件[1]。②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此外,還要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運動訓練、語言訓練以及協調能力訓練等,逐漸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觀察組患者為個性化心理護理: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心理護理。①護理人員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的基礎情況,包括患者的學歷、年齡、患病時間以及家庭環境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患者個人需求的心理護理方案;在與患者溝通時要有耐心,注意表情和語氣,并且要多傾聽患者主訴,爭取患者的信任[2]。②護理人員需要使用安慰性語言,對患者進行負面心理情緒疏導,與患者構建溫馨、和諧的關系,提高雙方溝通的有效性。具體可以通過播放舒緩的音樂、談心等方式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以此改善患者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為促進患者康復奠定基礎。③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講解腦梗死的基本知識,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擔憂和恐懼,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同時,邀請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講解自身的康復經驗,使患者既能夠掌握配合護理人員的方法,又能夠樹立信息,對治療和生活充滿信心[3]。同時,還要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與護理人員配合的重要性等,引導患者將自身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從自身的言行影響患者,使其保持樂觀的態度,并且配合護理[4]。此外,患者在不同時期心理狀態也會有所不同,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在不同時期的心理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具體表現為發病初期患者焦慮和恐慌情緒比較突出,護理重點應放在增加溝通、引導患者從正面認識和了解疾病;恢復期患者一般比較悲觀,失望情緒較為突出,護理重點在于強化患者康復信念,消除病因,緩解其臨床癥狀等。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家屬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多與患者交流,增強患者信心,使其愿意主動社交,更好地適應患病后的社會環境。
①使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兩個量表評估患者的抑郁、焦慮情況,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完全依從: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消失,完全配合護理操作;部分依從: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有所好轉,基本可以配合護理操作;不依從: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極為明顯,不愿意配合護理操作。評估護理依從率。③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使用該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整個表格按照分數分為非常滿意(90分以上)、基本滿意(60~89分)、不滿意(59分以下),計算患者滿意度。④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后遺癥發生率,包括語言障礙、壓力性損傷、肢體功能障礙、肺部感染等。
觀察組患者SDS評分(40.31±3.84)分、SAS評分(28.41±4.5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1.03±5.22)分、(41.06±5.3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579、12.668,P<0.05)。
觀察組患者依從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依從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比較[n(%)]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后遺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后遺癥發生率比較[n(%)]
腦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發病急、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均是其主要特點,是現階段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脅較大的一種疾病。誘發腦梗死的常見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過量飲酒、高血脂、飲食不健康、吸煙、精神壓力大以及運動不足等。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語言障礙、肢體障礙、單眼黑夢以及偏癱等障礙,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都產生很大的影響,導致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易怒、煩躁等情況[5]。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時,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心理需求,配合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和康復訓練等常規護理,提升護理水平,促進患者康復,并改善其心理健康。
個性化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與核心內容如下:①患者是護理服務的中心,按照患者的個人特點和需求制定護理方案。②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幫助患者建立生活信心,提升其生活質量,并且有利于降低后遺癥發生率[6]。③通過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增加患者對配合護理、按時按量服藥有正確的認識,督促患者用藥;同時,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在向患者和家屬交代注意事項等內容時要有耐心,尤其是單獨面對患者時,需要考慮患者的記憶力等因素,在彼此之間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以便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為提高護理效果奠定基礎[7]。④在執行護理工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安慰、關心和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針對患者由于病情加重、治療費用高、住院時間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預防患者失眠、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心理,以免影響患者康復。此外,護理人員也要注意與家屬構建和諧的關系,取得家屬的信任,使其配合護理人員完成各項護理操作,并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關心患者、安慰患者,從情感上給予患者支持[8]。
該次臨床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SDS為(40.31±3.84)分,SAS為(28.41±4.5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1.03±5.22)分、(41.06±5.34)分(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92%、依從率97.96%高于對照組81.64%、79.59%,后遺癥發生率12.24%低于對照組的28.57%(P<0.05)。這與郭悅[9]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SDS為(29.55±5.83)分,SAS為(30.55±5.1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22±6.36)分、(32.80±5.58)分(P<0.05),基本一致。可見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情緒,提高其護理依從率和滿意度,并且能夠降低后遺癥發生率,充分證明護理有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腦梗死對老年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為保證護理效果和康復效果,對患者采取個性化心理護理,能夠提高護理的針對性,進而提高護理有效性,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負面情緒、護理依從性和滿意度,并且能夠有效控制后遺癥,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