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世同
泰安市中醫二院骨科,山東泰安 271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為骨科常見病,急性期患者腰腿痛嚴重,且處于強迫體位,無法轉側,痛苦大,生活與工作受到嚴重影響。鄭明岳等[1]研究指出,LDH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腰椎間盤退行性變,使椎間盤組織后突,導致神經根刺激或受壓而誘發的腰腿痛,需及時予以有效的措施治療。中醫學認為[2],LDH屬于“腰痛”“痹證”等范疇,病因多為腎虛,肌表受風寒濕邪侵襲,累及經絡,或跌撲損傷,致瘀血內滯及經絡痹阻,最終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誘發此病。目前臨床治療急性期LDH的方法較多。臨床研究發現[3],中西醫聯合治療LDH急性期疼痛效果理想,能快速控制癥狀,消除炎癥水腫,促進康復。基于此,現將該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150例LDH急性期疼痛患者納為研究對象,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的可行性,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治療的150例急性期LDH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經X線、CT、MRI等檢查后證實患有LDH,且處于急性期,存在典型疼痛表現,西醫診斷符合《實用骨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診斷與《中醫內科學》[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患者對研究使用的治療方法無禁忌證;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腰椎失穩癥、腰椎結核等引起的腰腿痛患者;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有精神病史者;過敏體質者。將所選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每組75例。常規組男41例,女34例,年齡23~75歲,平均(42.63±5.84)歲;病程1~7 d,平均(3.25±0.84)d。試驗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24~73歲,平均(42.41±5.69)歲;病程1~6 d,平均(3.11±0.69)d。經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均衡性。
常規組采用西醫治療:①液體治療:急性發作期囑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盡可能避免腰部劇烈活動;給予脫水劑治療,即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1~2次/d;給予抗炎治療,即靜脈滴注0.75 g鹽酸克林霉素,1次/d。1個療程3~5 d。②骶管注藥:取側臥位,保持患側向下,明確骶裂孔,于中線標記,消毒鋪巾后,選擇7號針頭及注射器30 mL,抽吸10 mL利多卡因2%、100 mg維生素B1、10 mg地塞米松和0.5 mg維生素B12,加入生理鹽水至30 mL,于局麻下進針,穿刺骶尾韌帶,出現突破感且無異常可緩慢注入。完成后平臥休息0.5 h,無異常可起床活動。1次/周,1個療程2~3次。③腰椎牽引:于骶管注藥后第2天開展牽引治療,患者仰臥于牽引床上,將胸廓與骨盆分別固定好,接著連接電源,牽引力通常為患者BMI的70%,1次/d,30 min/次,1個療程為1周。
試驗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1)化瘀活血與營養神經治療:靜脈滴注40 mg紅花注射液,1次/d;靜脈滴注200 mL刺五加注射液,1次/d。一個療程為7~10 d。(2)活血救急膏外敷:使用該院自制劑活血救急膏,加熱至軟粘呈膏狀,膏體溫度適宜時敷于下腰段棘上或棘旁,3 d/次。(3)推拿:推拿于牽引治療后進行,患者休息5~10 min即可開始推拿治療,1次/d,20~30 min/次,1個療程為1周,內容如下:①取俯臥位,術者立于一側,滾、揉、拿腰骶部和下肢疼痛部位;②采用拇指點按患側昆侖、陽陵泉、委中、承扶、環跳和腎俞穴,并對腰椎旁壓痛點進行按壓;③取側臥,操作者一手將患者肩部按住,另一手將髂骨嵴按住,肩部向后扳,髂嵴向前推。健側以相同的手法治療1次。
①對比兩組療效:參考《中醫病證診療標準》[6]評估療效,癥狀接近消失,直腿抬高高度>80%,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癥狀部分消失,輕度疼痛,直腿抬高高度>60%,功能基本恢復為有效;病情無改善或惡化為無效。②對比兩組疼痛程度:通過VAS進行評價,總分為0~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③對比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5 mL,以2 5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置于-70°保存待檢,以ELISA法對IL-6、TNF-α水平進行檢測;以免疫比濁法對hs-CRP水平進行檢測。
常規組總有效率低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常規組治療后VAS評分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
?
治療后試驗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304、10.147、21.690,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常規組比較,#P<0.05
?
LDH是一種常見退行性疾病,此病可導致患者腰痛伴發坐骨神經痛。目前普遍認為LDH的發病原因是由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外加受寒、勞損、損傷等,造成纖維環破壞及髓核突出,使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受到壓迫,進而引起局部水腫、出血,最終引起下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癥狀。云少軍[7]研究指出,LDH造成根性痛癥的機制為炎癥刺激、直接壓迫神經根、脫出髓核的自身免疫現象和局部微循環受阻。中醫理論指出,LDH是因熱、寒、濕、風等諸邪侵襲機體,促使氣血瘀滯、經脈閉阻而致經脈不通引起,經脈痹阻與腰府失養為該病的主要病機,故治療原則是止痛通絡、化瘀活血[8]。
該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常規組86.67%,VAS評分(1.52±0.66)分明顯低于常規組(2.63±0.74)分;hs-CRP(8.26±1.57)pg/mL、TNF-α(0.71±0.13)μg/L、IL-6(69.71±16.95)μg/L低于常規組(13.22±2.56)pg/mL、(1.35±0.22)μg/L、(99.03±18.41)μg/L,說明急性期LDH經中西醫聯合治療可行性高,能有效減輕疼痛,調節炎癥因子水平,促使疾病轉歸。推測原因可能是:中西醫聯合治療具有協同作用,能取長補短,顯著減輕疼痛,提高療效,促使急性期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進而縮短康復進程。甘露醇能消腫脫水;克林霉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使神經根炎性刺激減輕,從而緩解臨床癥狀;麻醉藥物和少量激素經硬膜外腔注入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使神經末梢興奮性受到抑制[9],還能阻斷疼痛引起的惡性循環,發揮出止痛消炎效果;激素能對病變部位直接產生作用,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局部微循環得到改善,從而減少炎癥滲出與浸潤,減輕細胞間質水腫與神經根水腫出血,達到消炎的目的[10];利多卡因能阻斷神經纖維傳導和擴張組織血管,還可使神經低氧狀態得到改善,繼而減輕神經疼痛;維生素B1、B12能使神經系統功能得到改善與維持,能發揮出鎮痛、抗炎作用;腰椎牽引能增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減輕神經根壓迫刺激。化瘀活血、營養神經治療能營養脊神經,改善微循環,加快神經功能恢復;中藥外敷施藥于外,作用于內,能擴張患部體表經絡,加快氣血運行,促使藥物作用直達痛處,繼而達到止痛祛邪、強腰壯骨之功效[11];推拿能使粘連松解、肌肉痙攣得到緩解,還能改善血液循環,加快炎癥和水腫吸收,增加腰椎肌肉、結締組織的穩定性,使脊柱正常形態得到保持;龍金權等[12]研究指出,推拿療法能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關節功能,適當的推拿還具有減輕無菌性炎癥反應等作用。胡學伏等[13]研究中對6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為91.67%,VAS評分為(1.60±0.70)分,hs-CRP(8.30±1.48)pg/mL、IL-6(69.93±16.41)μg/L、TMF-α(0.70±0.14)μg/L,胡學伏學者研究結果與該研究中試驗組取得的結果對比一致性好。
綜上所述,LDH急性期疼痛患者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止痛效果佳,還能減輕炎癥反應,值得進一步運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