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陣學,王云
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科,山東青島 266000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隨著我國乙型病毒性肝炎人數的增加,其發病率逐年升高。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肝區腫物、右上腹疼痛及全身癥狀。肝癌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處于疾病晚期,預后較差。肝腫瘤切除術是目前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失去手術切除機會[1]。由于肝癌對全身化療及放療并不敏感,一般不主張將放療和化療作為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近年來,隨著介入醫學的發展,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與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RFA)在原發性肝癌中應用增多,已成為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成熟技術[2]。研究對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78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探討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治療的原發性肝癌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經肝穿刺活檢病理診斷明確。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采用單純TACE治療,男31例,女8例;年齡37~69歲,平均(52.8±6.4)歲;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29例;巨塊型12例,塊狀性21例,結節型6例。實驗組39例采用TACE聯合CT引導下RFA治療,男32例,女7例;年齡38~68歲,平均(52.3±6.1)歲;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30例;巨塊型11例,塊狀性21例,結節型7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病理診斷明確;②病灶未侵及周圍臟器或大血管;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家屬知情同意;④凝血功能正常;⑤年齡<70歲。
①發熱或合并感染性疾病;②嚴重肝功能異常;③近期行粒子植入;④凝血功能異常;⑤門靜脈主干栓塞。
對照組行單純TACE,具體為:經皮進行股動脈穿刺,在X線透視下進行操作,經腹腔干造影后選擇合適的供血動脈進行化療栓塞,化療藥物及劑量為: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2020959)600 mg/m2動脈灌注,表柔比星(國藥準字H20123260)60 mg/m2動脈灌注,灌注完成后使用碘化油及明膠海綿栓塞供血動脈。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CT引導下RFA治療,TACE操作及給藥方式同對照組,在TACE完成后1~2周進行RFA操作,具體為:先進行肝臟CT掃描,在CT圖像上估計穿刺點、進針方向及深度,將射頻消融針刺入腫瘤,選擇合適的溫度和治療時間,較大的腫瘤應多次調整位置進行消融。
分別在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進行肝臟CT掃描,計算腫瘤體積,腫瘤體積=(腫瘤長徑×腫瘤短徑×腫瘤高徑)×π/6。同時分別在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采集患者靜脈血,檢驗甲胎蛋白(AFP)。術后進行1年隨訪,定期進行復查,觀察有無復發病例(出現新發病灶或原有腫瘤體積增大),做好統計。
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腫瘤體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腫瘤體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體積比較[(±s),cm3]

表1 兩組患者腫瘤體積比較[(±s),cm3]
?
術前兩組AF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AFP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實驗組在1年隨訪期間出現復發3例,復發率為7.69%;對照組在1年隨訪期間出現復發11例,復發率為28.21%,兩組1年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71,P=0.018)。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AFP比較[(±s),ng/m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AFP比較[(±s),ng/mL]
?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乙型病毒性肝炎、環境因素及遺傳有關,多數患者以右上腹痛為首發癥狀,伴有乏力、消瘦及腹脹等,但是一部分患者確診時無明顯癥狀,已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3-4]。目前原發性肝癌首選治療手段為根治性腫瘤切除,如果不能手術切除,可選擇肝動脈結扎、栓塞、聚焦超聲、微波及消融等,由于肝癌對全身化療及放療并不敏感,一般不主張將放療和化療作為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5-6]。原發性肝癌周邊血供豐富,將腫瘤動脈血管堵塞可以阻斷腫瘤營養,腫瘤在營養缺失的條件下逐漸發生壞死,這是TACE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原理[7-8]。TACE雖然在短期內可起到控制肝癌的作用,但是腫瘤復發和轉移會影響TACE的療效。這是因為TACE不能完全阻斷腫瘤營養,腫瘤周邊也存在散在惡性細胞,PET/CT發現TACE術后仍有放射性濃聚現象,提示有惡性細胞存活。研究發現,TACE術后肝癌發生間質性改變,內皮因子表達升高,主要表現為腫瘤血管異常增生,這是導致TACE術后腫瘤擴散的重要原因[9]。大部分肝癌患者需要進行多次TACE才能有效控制病灶,雖然TACE技術在不斷進步,但使患者獲益程度仍較為有限。
RFA的原理是產生高頻熱效應使腫瘤組織發生壞死,CT引導下的RFA更為精確可靠,對于直徑<3 cm的腫瘤病灶可達到根治效果。RFA通過將電極插入腫瘤組織,利用高頻射頻產生大量熱能,利用熱能殺死腫瘤細胞[10]。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60℃即可發生壞死,而RFA局部熱量可達到70℃以上,所以RFA具備滅活腫瘤細胞的能力[11]。TACE聯合RFA由于治療原理不同,在治療原發性肝癌過程中可發揮協同作用,特別是對于瘤灶較多或腫瘤體積較大的患者,聯合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其可能的原理為:TACE阻斷腫瘤血管,減輕周圍炎性反應,RFA更容易定位,由于腫瘤周圍血管閉塞,避免了RFA治療期間帶著熱能,而且降低了“熱沉效應”,從而使RFA的熱量分布更為均勻,殺滅腫瘤細胞更為徹底。該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腫瘤體積分別為(44.29±13.63)、(21.58±8.85)、(9.71±2.14)cm3,優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的腫瘤體積,分別為(51.49±15.42)、(27.03±11.67)、(13.64±3.31)cm3(P<0.05),與鄭加生等[12]的研究:TACE聯合RFA組術后3個月腫瘤體積為(46.78±18.95)cm3,低于TACE組的(57.83±24.17)cm3(P<0.05)相符。說明TACE聯合RFA在控制肝癌腫瘤大小方面有明顯優勢。AFP是肝癌的一項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其高低可反映腫瘤預后。該研究結果顯示,TACE聯合RFA1年復發率控制良好,實驗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AFP分別為(836.14±174.93)、(274.61±44.53)、(134.26±21.07)ng/mL,優于對照組的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AFP, 分 別 為 (971.35±191.73)、(405.41±64.07)、(214.93±38.64)ng/mL(P<0.05),與張強等[1]的研究:TACE聯合RFA組術后3個月AFP低于TACE組(P<0.05)相符。說明TACE聯合RFA顯著降低AFP,明顯提高了患者預后水平。
綜上所述,TACE聯合RFA治療原發性肝癌效果良好,可控制腫瘤體積及AFP水平,并且降低1年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