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安
監利市中醫醫院,湖北 荊州 433300
結腸癌為惡性消化道腫瘤的一種,以血便、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為主要表現。此疾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在緩慢發展后癥狀逐漸明顯,臨床死亡率較高且預后差強人意[1]。在臨床治療中,開腹手術治療十分常見,可切除腫瘤,然而創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諸多,會對療效產生一定影響。近年來,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療效安全且可靠,且并發癥較少,可使患者生存質量得以提高并延長生存期。由此可見,對結腸癌患者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效果展開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
1.1基礎資料 以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結腸癌手術患者60例為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9.93±0.54)歲;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9.75±0.6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呈p>0.05。
1.2方法 實驗組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患者經麻醉誘導成功以后即可開展手術治療,使用腹腔鏡探測腫瘤部位、轉移情況與大小等,并分離結腸兩側系膜與血管,將病變組織下方血管進行切斷,針對血管實施高位結扎。需分離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以免損傷血管與正常組織[2]。隨后徹底清掃淋巴結與脂肪組織,將病變結腸組織切除處理。針對切斷結腸斷端進行吻合術治療,并于術后采取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應用傳統結腸癌根治術,術前準備工作同實驗組,在麻醉起效以后逐層切開并進行探查,在確定病變部位以后,將周邊大動脈與血管進行分離與結扎處理。徹底清除病灶與淋巴結,結合具體需求將切除的范圍有效擴大,盡可能將病灶清除。隨后,針對切斷結腸斷端開展吻合術,對切口進行縫合處理。行手術治療后開展對癥治療[3]。
1.3評價指標 (1)對比分析兩組療效。臨床治療評價標準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表示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已經消失,且胃腸功能與排便功能已經恢復正常;有效表示部分臨床癥狀消失,且胃腸功能與排便功能明顯改善;無效表示患者各項臨床體征沒有改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總和。
(2)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術后平均出血量。
(3)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3.0版本客觀分析所得數據,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實驗組、對照組療效研究 前者治療總有效率比后者高,P<0.05。(表1)

表1 分析兩組療效(n/%)
2.2兩組患者術后平均出血量比較 實驗組指標與對照組相比,P<0.05。(表2)

表2 對比實驗組、對照組術后平均出血量
2.3實驗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 前者較之于后者,P<0.05。(表3)

表3 分析兩組并發癥發生率(n/%)
結腸癌以中年人為多發群體,且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在治療中,以手術為直接治療方式,特別是根治術,可徹底切除病灶。然而,傳統術式的創傷性較大,術野范圍較為局限,行手術治療后需要較長恢復時間,且術后并發癥諸多。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其手術耐受性偏低且術后存在諸多并發癥,會對臨床療效帶來影響[4]。近年來,基于現代治療手術的進步與發展,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可對正常血管與組織加以保護,且完整切除腸系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淋巴清除概率,使得手術創傷得以減輕,盡可能減少術后并發癥。
腸系膜完整切除手術能夠有效規避癌細胞的擴散,且對系膜下血管進行結扎處理,可避免癌細胞進入血管內部,進而優化臨床療效,使癌細胞參與量減少,有效降低臨床并發癥。在腫瘤部位血管充分暴露以后,即可確保術野的清晰性,沿結腸解剖平面切除能夠使患者的出血量得以暴露,以免損傷患者的血管與神經[5]。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患者采用腸系膜完整切除手術治療,與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P<0.05。由此證實,腸系膜完整切除術療效遠比傳統根治術更優秀,且術后恢復狀況更理想,術后并發癥較少,復發率不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概率。
總體來講,臨床治療結腸癌患者期間,腸系膜完整切除手術能夠結合結腸生理特征開展手術操作,且為術者提供了清晰術野,可確保治療的徹底性,臨床治療效果突出,進而緩解患者痛苦感,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