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榮
摘 要:對語文教師來說,習作教學難點也是重點,對學生來說,寫作中畏難情緒顯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外閱讀少,沒有素材積累;沒有生活底蘊,缺乏寫作熱情。對寫作教學而言,要想真正解決“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必須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
關鍵詞:讀寫結合;讀寫序列化;“大閱讀觀”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閱讀指導寫作,通過寫作鞏固、激發閱讀,已經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旋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促進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廣閱讀,厚積累,以讀促寫
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單靠一本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除了引導學生學好教材之外,還要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師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指導閱讀方法、指導讀書筆記、舉行讀書交流活動等,積極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以讀促寫,從而達到有效積累語言的目的。
二、由點到面,促進讀寫訓練的序列化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規律,其認知發展是由淺入深的,所以在讀寫訓練時也應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
1.抓住語言訓練點,突破寫的重點
不可否認,很多孩子讀了不少書,但一說起習作,寫出來的文章還是“干巴巴”的,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因為他們在讀作品時,只是瀏覽式閱讀,缺少方法。所以在進行讀寫訓練時,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寫作重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選段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武松打虎時的動作描寫,如:武松面對大蟲“一撲、一掀、一剪”的進攻時,三“閃”躲開了大蟲的進攻,這些動作用詞精準,如果替換使用就會影響描寫效果。以此我們引導學生在描寫人物時要重點突出動作描寫,并且要準確用詞。
接下來我們就以“準確用詞、細化動作、注意順序”為訓練目標進行片段練筆,引導學生通過一兩件事寫熟悉的一個人,重點突出人物動作。在訓練目標的引導下,連平時對寫作文最頭疼的孩子也完成了練筆。
這種目標簡單明確的讀寫訓練,實際是通過任務提示學生閱讀時要注意積累好詞佳句、關注細節,對詞匯貧乏、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很有幫助。
2.運用寫作方法,完善寫的語言
讀寫訓練中,突破重點是訓練的基礎,要想讓語言更生動,感情更真實,我們還要運用巧妙的寫作方法。仍以《景陽岡》為例,不僅有武松打虎精準的動作描寫,還有老虎攻擊的側面描寫;教師還可拓展《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動作描寫,引導學生在描寫動作時還可以使用恰當的修飾詞、巧用聯想等。
緊隨其后,我們又進行了二次練筆,在第一次練筆的基礎上,以“選準動詞、巧加修飾詞和聯想、側面烘托”為新的訓練目標,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練筆,學生以生動的語言更鮮明地體現了筆下人物的形象。
3.巧用思維利器,完善寫的結構
對于大部分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習作時的另一問題是語段的整體感不強。他們的習作,單拎出其中幾句話,覺得不錯,因為他們已經有意識地在句中用上一些“好詞好句”。但是如果把這些句子放在一起看,就覺得語序凌亂,句群沒有中心和重點。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的解決對策便是巧用“思維導圖”這一利器,引導學生完善習作的篇章結構。用直觀的圖像展示文章的結構和布局謀篇、開頭結尾、詳略安排和過渡銜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針對前兩次練筆,我們又指導學生寫整篇文章,以“運用選準動詞、巧加修飾詞和聯想、側面烘托等方法,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為訓練目標。在寫作之前,學生先嘗試制作思維導圖,呈現寫作思路和文章結構,然后對照思維導圖進行創作,寫出來的文章就很有條理,語句也更連貫。
三、寫作激趣,促深入閱讀,推動“大閱讀”觀的形成
讀寫結合的最終目的,不是讀幾篇文章,也不是寫幾篇作文,而是讓學生在讀與寫中繼續深入閱讀,形成語文的“大閱讀”觀,豐厚文學素養,學而能用。
1.以寫激趣,引導學生讀整本書
通過《景陽岡》一課的學習以及讀寫訓練,學生感受到動作描寫的魅力,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水滸傳》整本書,通過讀書起航課—續航課—分享課,介紹讀書方法,分享讀書收獲。
2.線上線下讀書分享
除此之外,我們還利用每天“課前五分鐘”精彩展示,學生線下及時交流自己讀書的所思所想;利用現代網絡設備,通過微信群進行讀書打卡以及交流,學生進行線上分享,使更多的學生參與進讀書中來。
總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千方百計幫助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將教材中零散的、片段的寫作知識化為整體知識,再引導他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逐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語文教師要努力挖掘語文教材的隱性功能,爭取在閱讀教學中做到“讀寫并駕齊驅”,撐起“讀中悟寫、以讀導寫、以讀促寫”的一片藍天。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一定的文學素養,在無形中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練就一支“生花妙筆”,讀寫比翼,雙贏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