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民
摘 要:對“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從三個方面進行反思,首先是學科性,體現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思維”特點;其次是簡約性,給學生充分的時空讓學生互動和交流;最后是科學性,遵循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關鍵詞:學科性;簡約性;科學性
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分享”式教學,該教學方式具有“簡單、根本、開放”的特點,遵循被譽為“教育技術學之父”的美國學者加涅所提出的“為學習而設計教學”的觀點,從學生出發,為了學生、發展學生。
一、學科性
“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包括五個學習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實踐運用—評價感悟”。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背景性認知結構,學生已有的圖式是學習的起點。老師設疑時,一定從學生已知出發,在新舊知識結合處設置問題,這對數學老師是一個考驗。過去備課,老師是根據教材例題來設計內容,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所以課堂上當學生無法進行思考時,老師就講解,把結論“奉獻”給學生。“探究·分享”式課堂,對于發展性知識,都是學生探究歸納自主生成,絕不會發生老師告訴學生結論的現象。簡單的五個環節,抓住了數學學科的學習本質,即“思維”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也正是在課堂上學生不斷地思考、思考、再思考,訓練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慧,數學考試成績一定會出現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2017年第四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上,崔允漷教授指出當下存在“以不科學的方法教科學、以不藝術的方法教藝術、以不著地的方法教地理”等違背學科教學規律和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體現學科性,只有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才能把握學科教學的本質。
二、簡約性
從“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設計來看,教學設計需要教師書寫的內容沒有多少字符,如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是這樣做的:
題目:92本連環畫,每班30本,可以分給幾個班?
自探要求:
1.想一想。獨立思考,分析題意。
2.算一算。列式計算,總結計算方法。
合探要求:
1.組長組織組員進行研討,人人發言。
2.選出代表,準備全班分享。
分享要求:
1.說一說。小組出一人,條理匯報。
2.問一問。同學質疑,提出疑問。
3.補一補。意見不同,小組補充。
這樣一種教學設計很多人難以理解,一篇教案怎能這樣簡單呢?我們認為,這不是簡單而是簡約,簡單是形式,簡約是本質。大道至簡,斯言誠哉!就是這樣簡約的教學設計,教師教學行為減少,學生學習活動增加,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素養的提高。學生素養的提升,絕不能靠講授和灌輸來完成,必須靠學生親歷親為的活動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轉教成學,正是教學設計中的教師行為的“空”,才換來學生活動參與的“滿”,充分體現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哲學思想。
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我們能夠看到學生的在“少即是多”的簡約性課堂上的表現,我們在一個小組看到學生真實的學習樣態。
三、科學性
皮亞杰曾經指出,影響教學的因素有成熟、經驗、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化。
“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經驗,重視學生的圖式,體現杜威所說的“學習即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一教育論斷。
“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強調重視小組學習,即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建構,即學生之間充分的交流討論、質疑補充、分享成果。同一年齡段孩子生活閱歷、知識經驗彼此相同,他們之間能夠用彼此聽懂的話語去交流。如在教學“解決問題”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圖文并茂的學習情境:圖中有四個小孩子,每個小孩子吃3個包子,還剩16個,問原來有多少個包子?一個學生質疑,“原來”是什么意思?這個質疑很必要,當學生對問題情境中的詞語不理解,就會影響他們的問題解決。一個小男生站起來給他解釋,原來就是“還沒有吃的時候”,另一個男生補充說“就是一開始買的時候”,這樣的解釋通俗易懂,這就是兒童化言語,如果成人解釋,又會怎樣說呢?
“探究·分享”式課堂,體現學習平衡化原理。皮亞杰認為學習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彼此不斷平衡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發展。從認知加工心理學角度來看,完整的學習過程包括信息的輸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輸出,認知加工是核心環節,也是課堂上最需要著力之處。這個過程有思考、有交流、有疑惑、有補充、有分享,只有經過這樣一個深度加工過程,同化和順應才能完成。傳統課堂教學取代了學生深度加工的過程,因為這一過程費時費力,“探究·分享”式課堂可謂“山窮水盡”,才換來“坐看云起”。但正是這一艱難的學習過程,才是真正的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和習是兩個不同心理過程,“學,覺悟也;習,數飛也”,“探究·分享”式課堂重視學生的感悟,適當練習,在這個意義上說,“探究·分享”式課堂是科學的。
體現著數學學科性、學習設計的簡約性、學習過程的科學性的“探究·分享”式課堂教學,保障每位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權,使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