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承認自然價值,其自然價值觀的核心是承認自然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有用性,這種有用性是人們勞動的基礎,是財富的源泉之一。通過三重維度探究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生態觀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界具有客觀性,人類對自然界有依賴性;勞動價值論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認為自然價值影響使用價值,自然價值和勞動創造使用價值,自然不斷發展且共同所有;當代實踐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明了方向,為制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思想前提,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自然;自然價值觀;生態
中圖分類號:A81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5-0024-03
在當今世界,解決全球環境生態危機成為人類的共識。承認自然具有價值,重視對于自然價值的保護和尊重是中國乃至全球解決環境危機的重要前提。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環境治理和承認尊重自然價值方面并沒有缺席,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價值觀為我國解決當前人與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哲學依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一、生態觀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
(一)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
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人依靠自然而生存。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指出,“自然界,以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人的身體本身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關系密切,自然界同人類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中體現著自然的價值觀。一方面,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動植物、陽光和空氣等構成,緊密相扣、相互聯系和共同生存的生態系統。而人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環節,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人類的發展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過程也必須與自然的規律相適應。同時,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不同,不是從來就存在的,是自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類是自然之子,是地球自然環境演變的結果。另一方面,自然界有著獨立于人的意識的客觀性的特點,且自然遵循著自己的客觀規律。人是受動的存在物,也是受制約和受限制的存在,人也只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員。因此,人的一切活動受制于自然規律,人必須依靠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形成一個有利于人類生存的環境。
(二)自然界的客觀性與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
人有了自覺的能動意識后,雖然能夠通過認識和實踐改造自然,但是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就是依賴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因為人通過實踐改變的僅僅只是自然界中各種物質運動的形式和自然規律起作用的條件,而不能改變創造自然物質及其規律。馬克思指出,自然界中的人的本質惟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惟有在人類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聯系的中介,才是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本身的存在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
自然是人自身與外界的世界的統一,社會中的人的一切活動都以自然為基礎,而生產勞動一直以來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人靠勞動與自然相聯系。勞動首先成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因此,勞動也體現出了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一方面,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自然為人類的日常生活提供生活資料。因此,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維度下,馬克思將自然價值觀進行了直觀和明顯的闡述,肯定了自然價值及其規律對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重要性,馬克思重視并強調自然的價值,將自然價值賦予重要的意義。
二、勞動價值論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
自然環境有多種價值,而環境價值可以分為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使用價值又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使用價值。自然環境的直接使用價值在于為人類提供食物和原料,間接使用價值是能夠支持和保護人類活動。選擇價值又稱為潛在價值,就是環境為人類提供選擇的價值。存在價值是環境不依賴人需要的生存的權利。勞動價值論維度下的價值主要是從經濟學意義上討論自然環境的價值。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資源的消耗量還處在生態閾值以內,因此當時的環境問題并不像現在這樣突出。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超過生態閾值,并造成生態環境的一定破壞之后,社會的總勞動中必須有一部分的勞動時間用于生態修復。馬克思認為,假如人類長期違背自然規律進行經濟發展的話,會產生一定的后果: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僅僅補償或甚至是補償不了自然力的減少。如此看來,馬克思在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下,其實已經意識和認識到生態修復的成本會特別高,甚至會超過生態破壞所獲得的經濟增長。
(一)自然價值影響使用價值
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認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基礎。因此,物的有用性、或效用、或使用價值是價值的基礎。沒有任何一個物(自然)可以只是價值而不是有用的。如果物(自然)沒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白白消耗浪費了,因此不會創造價值。這其中也就不可缺少地涉及自然的價值。商品要成為價值的首要條件是效用。如果說有用性是商品價值的前提的話,有用性是與物(也就是自然)相關聯的,那么,自然也就是影響商品價值的基本前提。
(二)自然價值和勞動創造使用價值
勞動是財富之父,而土地是財富之母。雖然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但是創造價值的只是這種特殊的自然力,而不是一般自然力。因此,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是不依賴于人的存在的,勞動產品扣除各種有用勞動之后,最終還剩有物質,剩有某種天然存在的、完全不依賴人的東西。人類在自然界中活動時,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這也就是說,人類只能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但與此同時,人類還要依靠自然力在勞動中改變自然形態。因此,勞動并不是人類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社會經濟發展到現在的階段,不論科技如何發達,我們都應該承認,如果沒有自然界提供物質生產的來源,人類就什么都不能創造。自然界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人類用來實現人類的勞動和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的環境。人類依靠自然界和外部的感性世界并借助于其來進行生產。因此,自然是我們進行價值分析的前提條件。
而當今,有許多自然價值論者往往將自然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混合使用,他們說的自然價值常常是指自然的使用價值,因而這其中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在否認自然資源價值。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雖大多在闡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并沒有否認自然的價值,反而在對資本主義進行抨擊的同時,將自然價值進行了肯定。
(三)自然不斷發展且共同所有
馬克思一直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對人類社會的意義。他在著作中提到,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是人類對自然崇拜,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力量與人們相對立的。人類同自然界的關系就像在自然界之中的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而到了人類在以農業方式影響和利用自然時,自然依舊是完全不依賴于人的存在,人淹沒于自然之中。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展示了人的本質力量,自然才成為人類的對象。因此,通過工業而形成(即通過人類生產活動)的自然界,才是現代人類學意義上的自然界。但盡管如此,馬克思也并沒有否認自然的價值。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相同,自然的價值都是永恒且不可磨滅的。
馬克思認為,不論是哪一種自然都不屬于任何人。在對地租進行闡述時,馬克思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土地的所有者,把土地看成是私人所有是十分荒謬的。人類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都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受益者,同時人類應當作為好家長把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自然是共有的。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私有權產生之后,不論私有權是如何產生的,共有之物變為私有,才有了憑借生產資料私有權組織生產、決定分配和占有自然力。因此,生產資料扣除各種有用勞動后所剩的自然物因私有權的存在而有了歸屬。但這并不能說明,自然物就真正屬于某個人,只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中,自然物成了私有物,有了歸屬。自然永恒存在并為人類共同所有,馬克思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在勞動價值論維度下,馬克思進一步闡述了自然價值觀,肯定了自然價值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并通過自然價值的某些方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抨擊。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維度下的自然價值觀,并沒有否定自然的價值,反而將自然價值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
三、當代實踐維度下的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
在當代實踐維度下,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在我國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黑格爾曾經說過,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恩格斯更明確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而人與自然這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更是將自然價值觀與人類命運相聯系。
2018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人是自然界一份子,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可以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發現并利用自然規律,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我們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目前我國處于轉型發展的新階段,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正確認識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2019年美航天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志上發表論文指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2019年,我國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成果最新報告顯示,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比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森林覆蓋率21.63%提高了1.33個百分點。全國現有森林面積2.2億公頃,森林蓄積量175.6億立方米,實現了30年來連續保持面積、蓄積量的“雙增長”。在當今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是可以協調的,良好的生態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生產力,“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核心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資源環境所蘊含的豐厚的自然資本,在發展過程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謀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兩山論”的提出是馬克思自然價值觀在當代社會的最新實踐,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然價值觀的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省安吉縣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發展理念之后,安吉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綠色為主色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成為環境優美的知名旅游地。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浙江考察,來到15年前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地方——安吉余村,調研綠色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情況,并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兩山論”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為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解決路徑,為緩解全球生態危機、破解經濟增長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內涵與意義。雖然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并不是針對當今世界發展變化所提出的,但對我國發展現狀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要堅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尊重自然價值。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價值觀。馬克思的自然價值觀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明了方向,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思想前提,同時為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晶.《資本論》蘊含的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2]張雪敏.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評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3]邵光學,王錫森.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及當代價值[J].經濟學家,2018(12).
[4]黃怡明,王剛.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構建生態法律體系的啟示[J].學理論,2018(12).
[5]夏愛君,楊松.馬克思生態思想及當代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8(31).
[6]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報,2017-11-02.
[7]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DB/OL].2019-04-2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9308.htm.
[8]習近平.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程顯雅(1996—),女,漢族,山西陽泉人,單位為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