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中存在“一個模”“一陣風”“一鍋煮”等問題,其原因在于部分農民生態意識薄弱、生態文明宣傳隊伍力量薄弱、宣傳推進機制建設不全。提高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應塑造宣傳大氛圍,增強吸引力、強化滲透力、確保持久力。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宣傳
中圖分類號:X-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5-0109-03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基數多,農村土地占比大,抓實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促進全國生態文明整體建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首先要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通過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農村生態文明宣傳的內涵
生態是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宣傳,是指為了服務特定議題的信息表現手法。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城市相比,文化普及率、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經濟條件差,缺乏顯性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在硬件基礎上發力,更要加強群眾思維觀念的引導。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旨在通過媒介和技術手段,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共享、共融、共贏,提升農村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農村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從而建設優美宜居的農村生態環境。
二、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存在的問題
(一)“一個模”現象較為突出
生態文明宣傳整體離不開“水、氣、土、聲、物”等要素,但每個要素在各個區域所展示的方式卻不一樣,如“氣”在城鎮側重于汽車尾氣和工廠廢氣,在農村主要表現在秸稈焚燒和生活、生產廢氣。目前一些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宣傳缺乏實效性針對性。一是方式單一。部分鄉村的生態文明宣傳停留在開講座、發手冊、貼海報等傳統模式,雖然有一定作用,但農民群眾自覺學習生態文明知識的不多,條幅標語的形象性不足,宣傳手冊的指導性不夠,導致宣傳效果差強人意。二是內容雷同。有些地方的生態文明宣傳按部就班,上級要求宣傳什么,就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甚至搞“拿來主義”,借用外省的宣傳內容,把城市宣傳的內容用在農村,既沒有具體指導樣板,也沒有做一點結合,導致內容千篇一律,宣傳效果不佳。三是思維固化。部分鄉鎮干部習慣用行政思維開展“灌輸式”生態文明宣傳,強調“不準”“不能”“不行”,忽視告知“理由”“原因”“結果”,使農民群眾心生抵觸,宣傳效果打了折扣。
(二)“一陣風”現象較為嚴重
生態文明宣傳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點宣傳工作之一,上上下下都很重視,然而部分地區一味“求快、求廣、求效”,結果適得其反。一是為了應付了事。一些農村開展宣傳活動時,因為上級領導重視,就大搞特搞,分發各種宣傳資料,組織文藝表演,看上去轟轟烈烈,然而隨著時間和工作的輪替,來也快去得也快,農民只看到了熱鬧,實際宣傳效果卻沒有多少。二是習慣突擊開展。有些農村地區平時不關注、不重視生態文明宣傳,等上級要來考核時,做突擊性宣傳,臨時開展各項宣傳活動,導致水平層次不高,農民興趣不大。三是單純追求“政績”。少數基層干部還沒有擺脫形式主義的束縛,仍然停留在好大喜功、擺花架子等做表面文章的層面,有人甚至片面地認為,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就是一場“生態秀”。如村口擺“生態石”,房屋刷綠漆,村民唱“生態歌”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并不關聯的活動就開展了,這些所謂的生態文明宣傳活動,不僅是“一陣風”,甚至讓群眾反感。
(三)“一鍋煮”現象較為明顯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外來人口流量增加,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對象不再是單一的農戶,還有廣大游客和工廠工人。面對這些變化,部分地區的生態文明宣傳方式仍保持“原地不動”,缺少針對性,缺乏創新性,宣傳效果在低水平徘徊。一是不分對象。部分農村干部為了圖省事,喜歡搞“大呼隆”,不區分宣傳對象,所有宣傳內容都一個樣,甚至張冠李戴,如給養豬戶宣傳汽車尾氣治理,給工廠人員宣傳土壤堆肥。雖然都是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但不同的宣傳對象關注點不一樣,效果自然不一樣。二是不分層次。有的鄉鎮在生態文明宣傳上采用統一標準,不管個體歲數層次、文化層次、社會角色、從業崗位等方面的差異,見人就講,見人就發。如,給農村小學生宣講大氣污染物的化學成分,給農村老年人發放全文字的宣傳手冊,一個聽不懂,一個看不懂,使得生態文明難以深入人心。三是不合時宜。農村的生態環境季節性非常明顯,部分鎮村干部在宣傳生態文明時,不關注農業生產的實際,在春耕時宣傳秸稈禁燒,在夏種時宣傳土壤堆肥,在秋收時宣傳節約用水,類似的錯位導致農民群眾的參與熱情與生態文明宣傳的期待之間存在差距。
三、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問題的原因剖析
(一)部分農民生態環境意識偏弱
由于生活習慣、經濟發展和觀念束縛等因素影響,一些農民群眾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認識,還停留在概念層面。一是受傳統生活影響。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居民不同程度存在守舊思想,擺脫不了傳統的粗放式的生產生活習慣,還沒有全面接受生態文明宣傳的新生活理念。如,在生活上,由于生活區域較大,有的人習慣將廢棄物隨意丟棄;在農耕時,為了圖方便,不顧禁燒的要求,偷偷把秸稈收起來燒掉,造成局部地區大氣嚴重污染。二是普遍教育水平不高。目前,農村里以中老年人為主要勞動力,他們平均受教育程度處在中學水平以下,在沒有具體人員指導的情況下,對生態文明的科學知識很難靠自我學習理解吸收。三是受民風習俗束縛。雖然部分農民能夠按照新的生態理念進行生產生活,但受風俗習慣和傳統道德的思想束縛,多數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主動勸導他人共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導致生態文明宣傳成效有限。
(二)生態文明宣傳隊伍力量薄弱
農村生態文明宣傳主要依靠廣大鎮、村干部,然而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一宣傳主體難以全力以赴,導致宣傳力量明顯不足。一是精力較為分散,農村工作紛繁復雜、千頭萬緒,長期處于事多人少的狀態,一人身兼數職是常態,鎮、村干部很難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生態文明宣傳當中,宣傳效果自然也就有限。二是整體素質偏弱,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內涵認知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文明宣傳工作的深入開展。三是思想站位不高,沒有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重發展輕環保的現象,對如何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兩山”理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上,研究和落實不足。四是工作方法簡單,長期的農村工作,讓一些基層干部心浮氣躁,自身了解生態表面化,宣傳講解簡單化,處理生態問題一般化,難以沉下心做生態文明宣傳,不善于運用現代化手段做生態宣傳工作,致使有的群眾對于生態文明知識一知半解。
(三)宣傳工作機制有待完善
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存在區域性發展不平衡、宣傳主體責任不完善、宣傳模式較為單一、經費保障不健全等問題。究其原因,這些問題的存在與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機制的欠缺有直接關系。一是缺乏相應法規政策。生態環境部聯合六部委發布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重點強調了加強面向社會的環保宣傳工作,但是各地在制定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宣傳計劃時,在農村的生態宣傳上提的要求并不多,在缺少硬性要求和具體措施的情況下,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常常浮于表面,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二是缺少相關經費保障。生態文明宣傳不僅要有制度保障,更需要經費保障。基層農村本身經費就比較緊張,加上部分相關職能部門在農村生態文明宣傳上經費投入不多,常出現資料不夠發、活動參與少、內容沒人看等現象。同時,經費不足也造成人員待遇難保障,出現生態文明宣傳工作沒人干、不愿干的局面。三是缺失監督考核手段。上級部門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建立了較為全面的考核機制,但生態文明宣傳沒有硬指標,制度約束不足,有些地方就“等靠催”,上面有任務要求來檢查就干,不催就忙別的工作;有的地方把生態文明宣傳當作“業余工作”,有空就做做,沒空就放在一邊。
四、深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宣傳的對策
(一)理念要先行,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要樹立生態“大環保”的宣傳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傳給子孫后代的“全民福祉”,是最大的民生福利,各級黨委、政府應樹立“大環保”的宣傳理念,不僅要匯聚資源當好宣傳主體,同時也要號召社會各界重視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大環保”的生態文明宣傳格局。二是要樹立生態文明宣傳聯動理念。生態文明宣傳不僅是環保和宣傳部門的事情,各級各部門都有義務和責任積極進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通過生態和環境的常識宣傳,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要結合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工作,使生態文明宣傳入耳入腦入心。三是要樹立“圍繞農村經濟發展抓生態,抓好生態促農村經濟發展”的宣傳理念。從大的方面講,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是建設“美麗鄉村”的軟件基礎,是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的方面講,是推進農民群眾健康生活、綠色生產的有效途徑。要以綠色發展為基點,認真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本著“圍繞農村經濟發展抓生態,抓好生態促農村經濟發展”的理念開展生態宣傳,讓農民知道生態建設既為家鄉,更為健康生活、幸福生活。
(二)突出針對性,增強吸引力
制定生態文明宣傳方案時,要把握農民群眾的層次結構和需求要點,做到“求同存異”。對種植戶要突出化肥、農藥對生態影響的科普,對養殖戶要突出飼養物排泄物生態影響的科普,對普通農戶要突出生態致富的科普,對農村工廠要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法規的宣傳。同時也要因人、因需、因崗而異,安排特色內容,哪方面不足,就學哪方面,切實按需施教,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真正把住農民群眾需求的“興奮點”,引導農民保護生態,引導農村工廠遵守法律法規,增強農民與自然生態共生共贏致富的本領,讓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福利,以此來激發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情,提升生態文明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選擇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講述農藥污染、垃圾污染、豬糞污染的危害,通過宣傳,調動村民愛護生態的積極性,讓農民在學習運用生態知識中受益受惠,使生態文明成為“香餑餑”。
(三)把握著力點,強化滲透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新觀念正通過網絡源源不斷地向農村輸送,過去“灌輸式”“填鴨式”的宣傳已經不再有市場,需要我們從過去的老套路走出來,用通俗易懂、形式多樣、朗朗上口、幽默風趣的方式,把科普性較強的環保常識,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宣傳到千家萬戶,將“要我環保”轉變為“我要環保”的宣傳模式。一是拓寬宣傳陣地。將農村原有的生態文明宣傳陣地從點位入手、向面上擴展,構建以新聞媒體為主要載體,內容生動、形式多樣、覆蓋面廣的生態文明傳播矩陣,發揮“兩微一端一抖”(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抖音)等手機互聯網平臺傳播迅速、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受眾面廣的優勢,使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時刻能聽能看,通過耳濡目染的宣傳,把環保常識送進群眾心坎中。二是組織宣傳活動。圍繞“6·5生態環境日”“生物多樣性”“世界水日”“低碳日”開展行之有效的生態宣傳主題活動,制作傳播有關生態環保主題的抖音小視頻、科普劇、情景劇、快板、相聲等,開展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切實起到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把握宣傳節點。針對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性和生產特點,用好農村婚嫁、節假日務工農民返鄉等人員聚集的契機,鼓勵村民主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引導村民節約節能,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的生活態度。
(四)明確“落腳點”,確保持久力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工作推進機制。要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領導的支持,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尤其是要加強鄉(鎮)村兩級生態文明宣傳監督體系建設。比如,可以根據鄉(鎮)村換屆、干部交流情況,采取鍛煉、實習、借調等方式,從職能部門調整專業宣傳人員充實到基層單位,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二是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有效運行。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農村生態文明宣傳亦是如此,要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和本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對農村生態文明宣傳的經費投入。各級生態環境系統應給予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做些政策傾斜,為農村生態文明宣傳鏈接各方資源,搭建更多平臺,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三是加強鄉村干部業務培訓。搞好農村生態文明宣傳工作,必須緊緊依靠鄉(鎮)村兩級農村干部。可以采用下鄉輔導、集中學習、遠程教育等手段開展專題培訓,形成多形式、立體化、全覆蓋的鄉村兩級干部培訓體系,夯實農村生態文明宣傳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5-396.
[2]林建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綠色革命性變革[N].北京日報,2017-12-25(2).
[3]吳建霞.論農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機制的構建[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7.
[4]程曉亮.加強農村生態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新絲路, 2020(6).
[5]王志博.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魅力中國, 2018(31).
[6]李雅萍.找準結合點 ?激活興奮點[N].山西經濟日報,2020-09-07(7).
作者簡介:王聲宇(1981—),男,漢族,浙江溫州人,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中級政工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工作。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