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杰
武山縣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這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發展地方非遺文化產業時,需要對地方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充分發揮地方的優勢,克服和彌補劣勢,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文化產業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相對于其他產業,文化產業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有著突出的優勢,文化產業被人們視為拉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相對于城市,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與核心競爭力相對較低,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縣域經濟而言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文化產業包含了豐富的門類,對于武山縣而言,本地的優勢突出在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因此武山縣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立足于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
武山縣的歷史悠久,經歷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仰韶文化以及馬家窯文化等諸多文明,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武山縣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36處。豐富的歷史文化為武山縣留下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經過對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與整理,武山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7項,具體包括了民俗類、傳統體育類以及傳統技藝類諸多形式。武山旋鼓舞在2008年被納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優勢分析
首先,武山縣具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文化底蘊,這些條件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出臺了多項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對于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給予重大的支持,為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近些年武山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也開展了全面性的工作,具體的工作內容有:
1.對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普查工作,有力發掘和繼承了當地的非遺資源,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積極安排省內外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組織和參加各種非遺表現活動來宣傳當地的非遺文化。
3.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增加了對當地非遺文化保護的財政預算。
4.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強化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
5.強化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隊伍力量建設,為當地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這些工作的落實與開展也為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劣勢分析
雖然武山縣在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展開了積極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當前武山縣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現實的問題。
1.對于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系統化的規劃。武山縣雖然將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納入了本地的經濟發展規劃中,也給予了財政預算支持,但是對于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并沒有進行系統化的規范與工作部署。同時,在對當地非遺文化資源進行發掘和統計的工作中,并沒有針對當地的非遺資源進行優勢和劣勢的分析研判,缺乏明確的發展規范。另外,在文化產業的培育工作中,武山縣所劃撥的資金難以支撐產業發展的需要。武山縣在一些非遺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出規模小、條件差以及不完善的不足。
2.當地非遺文化觀念落后。由于地方經濟發展落后以及文化差異較大等因素的影響,當地社會公眾對于非遺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的認識普遍不足。甚至在全縣干部隊伍中,對于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部分干部隊伍片面地追求經濟指標,認為非遺文化產業在短期內難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甚至會增加當地財政的負擔;當地社會公眾對于文化產業缺乏清晰的認識,片面認為打牌或者上網就是文化產業。同時,部分鄉村仍然存在著封建迷信的觀念。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拋棄了傳統的手工藝,缺乏非遺文化保護與繼承的觀念。
3.對當地非遺資源的宣傳力度不夠。武山縣雖然具備較為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但是在文化市場上的知名度遠遠不足,全縣并沒有特色性的文化品牌。當地在對外宣傳中,對于非遺資源宣傳的范圍以及深度都遠遠不夠。另外在宣傳形式上,方法單一且營銷滯后,難以帶動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
4.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不充分完善。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武山縣的非遺文化產業的整體產業鏈不完整,并且呈現出較為零散的狀態。在整個產業內部也表現出不協調和不均衡的特點;此外,非遺文化產業鏈的不完整也導致了地方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表現地方的特色,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的困難。
當地政府要充分發揮協調與引領作用
在武山縣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地方政府始終是主導者,對于產業的發展起著協調和引領的作用。在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工作中,要針對原有的工作機制進行深化改革,創新當地的文化體制與運行機制。在非遺文化產業的運行機制上,通過政策扶持等優惠條件爭取民間資本的融入,壯大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的規模。另外,當地政府要以培育非遺文化產業龍頭企業作為工作的重點,首先在地方市場中突出非遺文化產業企業的地位,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建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加大對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的扶持與宣傳,推動企業向省外,國外市場的發展,打造地方品牌,以龍頭企業帶動當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中,要改變政府包辦的體制,突出企業生產經營的自主性,激發企業的活力。另外,在發展非遺文化產業的同時,當地政府也要著眼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從全縣的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地方經濟發展的程度還比較落后,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十分嚴重。因此,在發展非遺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的經濟發展工作。只有不斷提高地方經濟的整體實力,才能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挽留和吸引人才隊伍,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服務。
加強對當地非遺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武山縣的現實情況確定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當地的非遺文化資源,因此非遺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撐。當地政府要立足于本地的非遺資源,加大開發與保護的力度,深入發掘民間的非遺資源;加強非遺文化資源的立項申報,為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對于一些民間手工藝制品,例如武山夜光杯雕以及武山柳編技藝,首先需要推動這些手工藝品的市場化,實現傳統手藝品蘊含的經濟價值。其次,對于地方的手工藝人才要進行挽留與引導,為他們提供就業發展的機會,以此來更好地繼承和保護非遺文化資源,同時為當地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力量的支撐,不斷發展和壯大地方的非遺文化產業。在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要對地方的非遺資源進行優劣勢的分析,打造當地的特色產業,形成當地非遺文化產品在市場上的品牌效應。
營建積極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
在非遺文化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中,需要加強地方社會分化氛圍的建設,強化社會公眾對于文化產業以及非遺文化的認識。加大地方的宣傳力度,為全民普及文化產業以及非遺文化的知識。對于當地的民間文化隊伍,要加大幫扶力度,為他們提供一定經費或者場地等方面的支持。鼓勵地方民間文化隊伍積極展開各種文藝表演活動,深入農村展開文化的表演宣傳,豐富社會公眾的文化精神世界,為地方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性的社會氛圍環境。在政府內部,更是要提高廣大干部的認識,積極展開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建設的相對培訓,保持領導干部隊伍思想的先進性,更好地對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建設進行決策與具體工作部署。
加強非遺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在地方非遺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中,人才隊伍是主心骨,要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在非遺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上,首先要從地方的人才隊伍方向出發,壯大非遺文化資源繼承人的隊伍。為當地的非遺文化人才提供系統化的培訓,扶持他們向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傳承人隊伍的發展。對于全縣非遺文化保護的工作人員,要定期展開專業培訓,增強工作人員的知識儲備,更好地落實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另外,地方政府要積極借鑒相關的經驗,積極推動與其他市縣的合作,展開人才交流與學習,開闊地方人才隊伍的視野范圍,全面提高地方非遺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轉型,文化產業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武山縣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這為武山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機遇。但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武山縣的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要對地方的優劣勢進行充分的分析與研判,制定特色化的發展戰略。
[本文系基金項目:天水市軟科學研究項目“武山縣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ZCFGK-4109);2020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南向通道建設中隴東南地區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20A-204)的研究成果。]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