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對固定資產的有效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重心所在。但在實際管理中,仍然存在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資產管理的認知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執行不規范等問題,或多或少影響著單位的運行效率,也容易產生風險隱患。本文就如何進一步強化固定資產管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固定資產具有價值較高、年限較長的特質,是保障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開展業務活動、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基礎,強化固定資產風險管控與規避管理意義重大。本文根據新《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資〔2020〕97號文件精神,結合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實際,從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入手、深剖成因,提出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內控管理等建議,進而建立起合理科學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從而促進行政事業單位有效健康運行。
根據《政府會計制度》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同時滿足單位價值高于1000元、使用年限超過一年,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等條件的國有資產。按資產性質和用途不同,可將其分為房屋及構筑物,專用設備,通用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檔案,家具、用具、裝具及動植物六類,分別適用不同的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管理認識不到位
一是部分單位的負責人對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主要來自財政資金,再加上新《預算法》實施前的“粗放型”經費管理模式等歷史因素影響,部分單位的負責人在資產管理上存在“重購置輕管理”的錯誤觀念。一方面不斷申請追加財政資金投入,新建或新購置資產設備,提前更新尚能使用、未達報廢年限的資產,產生資產閑置浪費;另一方面對已購進的資產管理不到位,長期不清點盤查資產,致使家底不清、賬實不符,增加了監管難度。二是部分單位的內部管理人員將資產管理看成是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在執行過程中打折扣、落實不到位,造成資產管理脫節。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
自2019年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以來,財政部門制定了系列制度加強頂層設計,特別是財資〔2020〕97號文件的出臺,初步形成了以部門規章為核心、輔以配套政策文件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但在預算單位層面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一是存在部分預算單位未單獨制定管理辦法,只是簡單套用財政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制度,無法滿足實際管理需求;二是部分預算單位沒有緊隨新《政府會計制度》及時制定或修訂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辦法,仍沿用滯后的老舊辦法;三是盡管某些預算單位制定或修訂了符合新《政府會計制度》精神的管理辦法,但存在相關制度割裂分散和銜接不足的情況,不利于維護制度的統一性。
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執行不規范
現實中依然存在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重制度輕執行”的情況,致使制度形同虛設,無法發揮管理資產、規避風險的作用。這一點,在實踐中突出表現為內部控制建設流于形式、內控意識薄弱。雖然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等要求制定出本單位的具體管理辦法,設置不相容崗位,明確相關職責權限,強化資產購置、管理、使用、處置等關鍵環節管控。但僅將其作為應對監督檢查的擋箭牌,并未真正落地執行,仍將資產管理看成是財務一個部門的工作。這樣無形中增大了單位負責人對資產分配、處置的隨意性,容易產生資產管理風險隱患。比如,按規定行政事業單位需定期清查盤點固定資產,每年至少一次,但在實踐中仍有單位未落實該項要求。
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與其他系統銜接不暢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固定資產的電子化管理,包括資產的基礎信息、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出租、出借及資產處置等內容。該系統由財政部建立、地方財政部門按照財政部數據規范個性化開發,能夠實現預算單位與財政部門以及各級財政部門之間的系統對接和數據轉換,實現了數據的縱向聯系。但是該系統尚不能實現與賬務系統、預算系統、決算系統的有效接軌。不僅在數據轉換方面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因各系統數據不同步容易出現差錯,不利于資產的有效管控。
內部控制是維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秩序、提升內部管理效能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有效途徑。針對當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加強內部控制角度出發,通過完善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流程、創新技術、提升業務人員素養和建立監督評價機制等方式,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有序發展。
完善制度建設
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保證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有“法”可依,而此“法”為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一是“量體裁衣”設計自身管理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應在遵循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大前提下,結合自身資產管理實際,特別是各職能部門、崗位職責及資產管理關鍵環節等方面,細化制定符合內部管理需要的制度辦法,真正將內部資產管理落實到購置、管理、使用、處置等過程中。二是“與時俱進”修訂完善管理制度。盡管在一段時間內制度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法律法規的出臺等因素的變化,以及在實際管理中發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單位須及時修訂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使其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
強化制度意識
從根本上來講,資產管理制度執行不規范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只有通過加強領導干部、職工的制度意識,才能推動管理制度落地執行。一是單位負責人要帶頭學習制度、遵守制度,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充分認識到資產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起到執行制度的模范帶頭作用。二是加強對單位職工的制度培訓,使其正確認識資產管理制度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充分發揮作為單位管理參與人的主動性,自覺參與單位內部資產的日常管理。
加強業務培訓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人的因素起關鍵作用。一是加強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理論學習。新《預算法》、新《政府會計制度》等系列法規制度出臺,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財務管理人員要著重加強新會計制度在核算方式、核算科目及計提折舊等內容上的重要變化,不斷提升處理固定資產的業務能力。二是建立新入職員工業務培訓機制。作為固定資產的最終使用人,職工作用在資產管理環節不容忽視。通過對新入職員工開展業務培訓,使其掌握資產購置申請、日常管理、清查盤點、報廢處置等業務流程,有助于實現明職責、重執行。三是選拔專業人才,強化內控人員業務能力。
運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技術
隨著科技發展,云計算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應用等都得了到了長足發展,智能化信息管理技術日趨成熟,并將在未來成為實現資產管理的強大助力。一是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財務管理系統間的“橫向銜接”,使資產管理系統與賬務、預算、決算、政府采購等實現互聯,實現資產信息在各個相關系統共享、同步。二是探索開發行政事業單位的ERP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設置資產購置、庫房管理、分配使用、報廢處置、財務管理等崗位,并賦予相應的權限,致力于資產信息在單位內部的暢通傳輸,實現資產管理一體化、資產使用優化,也相應減少資產閑置和重復購置的情況。三是通過系統互聯實現資產信息共享,不僅有利于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風險隱患,而且也為統一調劑調配閑置資產、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礎。
建立內部固定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
績效評價工作是指運用科學的監督標準和分析方法,對資金資產使用全過程進行客觀、公正的監督,旨在發現問題、提出針對性整改意見,切實提升資金資產使用效益。建立內部固定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重點圍繞保障的需求、管理能力水平和運營的效果等三個方面搭建體系;第二,合理評估、科學確定績效目標,該目標要體現出資產使用部門或人員的固定資產“投產比”;第三,細化設置科學合理的具體指標,須為體現出固定資產使用配置是否合理合法,且具備一定的代表性;第四,聘請專業資產評估機構,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嚴謹;第五,注重獎懲考核,引導固定資產合理、有效管理使用。
總之,各行政事業單位應結合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具體分析、細化措施,進一步修訂完善資產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使用效益。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濱州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1]盧凱宜.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國有資產管理問題探求[J].財經界,2019(36): 30-31.
[2]顏雪梅.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9(33):105-106.
[3]許晴.F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優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9.
[4]馬振霞.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風險分析與內控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9(21):62-63.
[5]劉興平.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內控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14):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