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玲 聶振龍
隨著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部分建筑施工作業已被機械化取代,但絕大部分施工作業仍依靠勞務工人來完成。國內基建大環境及民工素質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施工企業對勞務企業管理的難度,勞務企業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建筑施工企業的發展進度和發展質量;這就要求施工企業在著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時,還需高度重視協作勞務企業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以下從“施工企業與勞務企業協同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施工企業與勞務企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性、施工企業與勞務企業協同發展的主要措施”三個方面淺談對建筑勞務企業協同發展的認識和建議。
近年來國家建筑施工量增長迅速,對建筑勞務人員的需求明顯增加,但逐年來進入建筑業的農民工數量呈下降趨勢。從建筑市場整體情況來看,相對有實力、履約能力較強的勞務企業少之又少,勞務企業的管理能力普遍偏低;國家勞務資質管理正在改革改制中,各省市、地區的發展不平衡不統一,特別是一些地區為了引導施工勞務分包企業向建筑專業作業企業發展,已停止受理施工勞務分包企業資質申請,導致部分或全部取消勞務資質后勞務企業跨地區使用問題的處理不配套。就施工企業與勞務企業協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如下。
受“資質”限制,任務“分配”不合理
在勞務資質未全面放開的當下,絕大部分勞務企業仍存在由于所擁有的資質種類單一、等級偏低等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務企業的正常發展,而勞務資質種類多,級別高的成熟企業偏少,這就出現成熟勞務企業因承攬任務量超過自身能力而疲于應付,甚至違法轉包,而資質單一勞務企業又缺少施工任務的問題。這也是加劇勞務企業管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供求”制約,勞務素質不達標
一是我國建筑施工任務量的急劇增長與勞務人員數量的緩慢增長之間的客觀存在,加重了建筑業勞務人員老齡化現象(40~50歲的建筑勞務人員占了較大的份額,而30~40歲這一壯年群體占比較少);二是建筑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甚至還有文盲;三是勞務企業熟練技術工少,人員流動頻繁;四是勞務企業管理人員不足(數量是上和質量上均不足),管控能力偏低。種種因素導致勞務企業整體素質偏低。
受“觀念”禁錮,雙方溝通不順暢
一方面,施工企業部分管理人員仍只習慣把自己放在“領導”位置,總習慣性地去“糾結”合同中權責劃分,總認為有些工作是有“經驗”的勞務企業應該自行處理好的,不是項目管理人員的責任,導致部分管理人員在下達任務時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出現問題時惡言相向。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農民工的大力支持和保護,滋長了一部分農民工(或偽農民工)惡意討薪、偷工減料、隨意浪費,呈現出一種“弱勢示強、管理困難”的普遍狀態。導致施工企業管理人員與勞務人員之間遇到問題就站在兩個對立面上,只想到相互推諉,雙方不夠信任、無法有效溝通,諸如此類的內耗嚴重制約項目施工的進展和工效。
以協同管理助力協同發展
勞務企業現狀及主要存在問題也是制約施工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所謂“成也勞務、敗也勞務”,施工企業要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時,對與之密切關聯的勞務發展就不能袖手旁觀或以包代管,需以戰略的眼光協同布局,以“防風治沙”的毅力培育隊伍,協助勞務企業提高業務技能和管理能力,以期共同發展,協同進步。
以協同發展落實提質增效
在現實勞務分包中,沒有哪支隊伍會虧錢走人,無論是由于非勞務企業原因還是勞務企業自身管理問題導致的“虧損”,最后均由施工企業買單,這是建筑行業中的“潛規則”。絕大多數施工企業都有過或正在經歷這樣的“污點”;施工企業要想真正止損,不能簡單地拿勞務合同說事,更不能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需要摸透引起隊伍的實際能力,協助勞務企業管好具體的人和事,做到“保證好安全、把控好質量、控制好消耗、督促好進度”,幫助隊伍提高工效,掙到效益,做到互惠雙贏。

以提質增效提升競爭能力
國內現有施工企業和勞務企業不計其數、魚龍混雜,不同的體制機制下,相互間運營成本也存在較大差異。技術優勢、管理優勢都是企業競爭的硬實力,施工企業通過項目建設把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轉化為成本優勢,提升企業競爭的硬實力;而施工企業所推行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實現大多都需依賴于勞務企業的鼎力支持和全力配合,只有通過強強聯手,雙方共同提升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采取“依法合規,靈活運用”的策略
針對勞務企業資質改革的長期性和大部分勞務企業資質單一的問題,要求勞務企業在順應建筑業勞務資質變革的基礎上,靈活使用目前資質管理的地域差異性。從2016年至今已有大約8個省(浙江省、陜西省、安徽省、山東省、青海省、江蘇省、河南省、四川省)在全省或部分地區內試行取消勞務資質,給在這些省份或地區從事勞務作業的勞務企業提供大量的發展時機,另一方面,在其他未取消勞務資質的省區從業的勞務企業,需結合企業自身發展規劃,轉換思路,采取變更公司注冊地或與企業當地企業合并等模式提升資質等級、豐富資質種類,從根本上解決“資質”受限問題,暢通業務通道。
踐行“協同管理,助力成長”的機制
勞務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工序不熟、不聽指揮”等勞務管理問題,完全依靠勞務企業的力量是無法扭轉的,需要借助國家政策的“高壓線”來調節年齡結構,依靠協作施工企業 “廣普式、菜單式”的專項培訓來提高操作能力,依靠現場管理層和勞務層的無縫對接、互助包容來實現合作共贏。施工企業不能因勞務企業的流動性和服務對象的實效性就放棄對協作隊伍的培育,要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局觀念出發,從長期協作的角度開展對農民工的培訓和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勞務人員的操作技能。對勞務企業進行協同管理,幫助其快速成長壯大,這樣才能整體促進建筑行業的良性發展。
推行“換位思考,相互尊重”的理念
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勞務人員在考慮問題時要相互換位思考,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境界。施工管理人員指導施工隊伍時要放低姿態,避免高高在上、指手畫腳;要尊重每位勞務人員,施工前當好“培訓員、講解員”(做好培訓交底),施工中當好“指導員、督查員、協調員”(過程指導和監督),完工后當好“服務員”(及時辦理結算并支付)。勞務企業人員也要提高思想認識,理解施工管理人員的壓力和責任,把控制安全、質量、進度及損耗等當成自己的責任,不置身事外、不違章操作、不惡意討薪,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大家相互體諒、互相幫助,提高工作效率。
落實“多元服務,共同提升”的目標
管理出問題,不能單一的從勞務隊伍身上找原因,應該首先剖析施工企業項目管理團隊自身的問題。就管理而言,一方面是對自己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對他人的管理。施工企業應該以問題為導向,先核查清楚管理人員的服務是否已到位,再去追究勞務人員的具體問題。要真正預防和減少項目管理問題,必須在服務質量上下功夫,要求管理人員要提高“服務技能”——技術人員要做好事前技術和安全交底、事中的指導和控制,物資人員要及時提供各類資源(包含主要材料及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材料),現場管理要保障工作資源的及時提供、機械設備的合理調配,同時還要關心勞務人員的住宿環境、生活條件和業余生活;通過采取節假日開展聯誼娛樂活動、比賽等形式互動交流、增進情感,減少工作中溝通的溝通矛盾。此外,要協助勞務隊伍分析他們的問題所在、提供完善措施,指導過程整改,使管理服務工作“多元化”,提高服務效率。
適者生存,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市場、收獲效益,施工企業和勞務企業需要在堅持合規經營的前提下,通過協同發展,實現共同提升,才能成為行業的先行者、領軍者。
(中鐵大橋局集團第八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