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建
時代在進步與發展,電子商務隨之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這對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非常有利。從國家的層面來看,在創建了綜合農業數據庫的同時,深入地探究了各類非常實用的應用軟件與系統,相關的農業信息網的聯網用戶也超過了3000多戶,不僅如此,僅我國大陸的農業網站就超過了7000多家,如果算上港澳臺地區,農網站在我國的排名大約是世界前十。與其相對應的是中國農村網民數量的突飛猛進。
現階段,我國農村網民的數量已經過億,不少農業電子商務網還處于一種虧損的狀態中,農民可以將互聯網的作用充分利用起來,銷售自己的產品,解決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的問題。電子商務對農業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沒有全面發揮出來。基于此可知,發揮電子商務作用發展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十分必要。自2014年開始,農產品電子商務所強調的主要是農產品“上行”,農產品“進程”,以此來逐漸將推廣與銷售農產品作為主要的目標,主要發生在了“產后環節”。
截止到2016年,有超過1萬家農村淘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了100萬元,2017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銷售額大約是1.2萬億元人民幣,單列農產品的網上銷售額超過了2500億元人民幣,進入到2020年之后,這一數據翻了三倍左右。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
我國城鎮的互聯網建設水平要明顯高于農村地區,城鎮居民的上網時間整體多于農村地區,致使城鎮居民對農村經濟的了解程度明顯高于農村地區。總的來說,農村地區對互聯網知之甚少,而深究出現這種現況的主要因素則是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最關鍵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薄弱。對多數農戶來說,他們并不會花費過多的時間與金錢在互聯網的學習與應用方面,甚至不少農村地區缺乏光纖,上網速度也極度受限,這是導致他們上網經驗受影響的重要影響之一。
農產品標準化弱
農業經濟中,電子商務所發揮的是聲音、圖片與文字等形式進行農產品信息的傳遞。雖然此類信息對我們來說并不具備相對明顯的定義,看起來也較為模糊,但是政府需要適當給出一點高標準來實現對農產品的規范。雖然我國對農產品的標準十分明確,但是整體看來標準相對較低,電子商務的需求很難得到基本滿足。從蔬菜的角度來看,當前時期的高質量新鮮蔬菜商品的菜種數量非常有限,難以滿足市場的基本需求。

加速農業信息流通
開展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農業信息流通速度,對穩定農業整體發展十分有利。通過創建電子商務網站,將電子商務的網絡功效充分利用起來,跳出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及時進行農產品供需的溝通,促使農業生產者對市場信息進行及時的掌握,依照市場的具體需求與狀況,合理開展組織生產,盡量避免出現由于產量與價格波動較大,所導致出現的相關效益失衡的狀況,有效控制住農業的綜合風險。
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開拓更為廣泛的農產品銷售渠道與平臺,可以在控制操作環節的同時逐步提升農業效益。建立電子商務網站,構建線上交易平臺,非常有助于實現農產品流動的規模化與組織化。上述措施可以將交易的雙方放置到平等信息對話的地位,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出現的利益失衡的現象。此外,這作為一種非常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方式,極大縮短了供求雙方直接交易的距離,減少了不必要的環節,控制交易相關成本。
產后信息拓銷
當前的電子商務,都是將計算機聯網作為重要基礎的,推動農產品交易全過程的網絡化,需要在逐步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降低交易支出。在國內外一些影響較大的農產品銷售網站上發布有關各類農副產品的供應信息,主動向國內外優秀的農業企業和經銷商交流溝通,向他們發動郵件,以此為他們推銷自己的產品,逐步形成基本的規模效益,幫助農民收獲更廣泛的利益。電子商務發展中,覆蓋面廣與快捷等特征優勢十分顯著,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開拓農產品農業銷售渠道的措施與紐帶等。
增強宣傳與培訓
通過增強宣傳與培訓的方式,逐步增強群眾的感性認識。依照干部群體、經濟主體度電子商務推動農業發展重要認識不足的問題,需要增加電子商務建設的宣傳,利用電視、廣播與講座等形式載體,廣泛宣傳網絡采集發布信息與進行電子商務創業的典型,令干部群眾逐漸熟悉相關網絡應用,吸引更多經濟主體參與到互聯網中,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重要商機,不斷創造出相對優良的電子商務氛圍。此外,有規劃性地對鄉鎮干部以及龍頭企業主體等進行計算機網絡實用技術培訓,讓各個經濟主體主動上網接受培訓,不斷增強其對網絡應用的感性認知。
控制農業生產風險
通過控制農業生產的方式,不斷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現如今我國當前的生產基地是將家庭作為單位進行小規模生產的,農業生產人員之間很少存在信息上的交流,農戶一般都會依照往年的價格和經驗進行生產項目的合理選擇,繼而逐步明確具體的生產規模,但是這樣會導致農業的生產安排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甚至會致使農產品的價格與產量的波動非常大,打擊農戶生產穩定性以及農民的積極性。
農業生產的本質是市場化,堅持將市場作為主要導向,在進行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過程中,保證生產、加工與銷售處于同一條線。進一步的發展成為生產與流通的重要共同體,聯結農戶與市場。將電子商務中的網絡功效利用起來,跳出時間與地域的局限,控制綜合農業生產風險,經濟條件下的生產經營,這與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一定出入,需要注意將市場需求作為關鍵導向,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不斷創造一些適銷對路的產品。在調查市場機制的前提下配置生產要素,需要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各個環節與過程可以依照市場機制來積極組織各項活動。
形成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
我國的農產品交易鏈以及通路過程中存在著環節多、復雜與透明度較低等等方面的問題。生產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但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流通與市場來共同決斷的。農產品的流通不暢甚至成為對農業與經濟發展十分不利的影響因素,并且農產品的結構性、季節性與區域性已經逐漸發展成較為嚴重的過剩狀況。就流通環節來看,大體存在著如下兩方面的問題:信息不夠暢通,存在著顯著的盲目跟現象。市場信息的傳播手段與形成體制過時等狀況,都會令農戶無法掌握對市場信息的客觀指導。
此外,農產品交易的手段非常單一,對于交易市場的管理缺乏基本的規范性。當前的管理方式多數都是一對一的現貨交易模式,對于現代化大宗產品交易市場的普及十分缺乏,缺少期貨交易與遠程合約教育的形式數量。透明化的價格對于提升網上交易量非常有利,從網絡上了解價格與產品的相關信息,對于增加產品可比性與價格透明度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不同地區的價格差別,往往都會伴隨著競爭數量的增加而減少。
制定農產品行業標準
目前,通過調查可知,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程度受到極大限制,并且其中包含有包裝標準體系與品牌管理等,因此加速制定相關標準至關重要。要促使農產品逐漸從選育、播種、收獲、包裝等環節都逐漸具備一整套相對嚴謹的標準,逐步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速度,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程度;要保證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調整與升級農業產業的相關結構。對各級政府,尤其是現鄉政府,往往都需要靈活依照不同鄉鎮的具體狀況,對其開展合理的分類指導,逐步提出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發展方向與模式,對農業開展因地制宜式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繼而不斷推動農業逐漸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作為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力,對于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業結構調整與控制農產品交易成本等等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農業電子商務開始逐漸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一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無法全部代替傳統業務方式,因此需要將其應用措施研究重視起來。
(南昌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