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文 陶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極大地沖擊了中國的電力市場,電力行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與挑戰。為了進一步明確疫情對電力市場的影響,探析疫情新形勢下的電力市場的發展趨勢,首先分別分析了非典疫情以及新冠疫情對電力市場的影響。然后,通過將兩次疫情對電力市場中國家發電量、用電量、新能源發電行業三方面的影響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兩次疫情對于電力市場均有負面影響,但是相對非典疫情,新冠疫情明顯對國家電力市場影響較大。經過近20年發展,我國電力行業日趨完善,新能源行業發展迅速,我們不僅要吸取非典疫情時期的經驗,還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積極關注新能源發電行業,持續推進電力市場改革,使中國電力市場早日擺脫疫情影響。最后,本文結合國家現有政策和電力市場未來發展需求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供電力行業建設參考。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和巨大的損失,我國各行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波動與風險。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作為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電力行業收入一直是國家經濟狀況精準的“風向標”,在進行電力發展規劃模型預測時,“電力需求彈性系數”經常被用來描述電力需求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同時經濟狀況也決定了電力需求的內在動力。在近幾年中國電力市場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輸配電價改革、電力交易機構建立、市場化交易比例增加、電力現貨電力市場籌劃建設等重點內容已在一些地區取得重要突破,為我國電力系統的“綠色轉型”和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根據中電聯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4月全國用電量2.13萬億千瓦時,同比下降4.74%。華東、華中及廣東地區,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用電量下降明顯,西北、東北、西南區域用電量下降較小。由此可見,電力系統的發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大。因此,探析新形勢下的電力市場發展趨勢將不僅能夠幫助發現中國電力市場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而尋求更加優化的解決方案與策略,而且對于提高中國電力市場的發展體系的創新性,改善中國的電力市場用電量分配結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政府推動電力市場建設,深化電力市場改革的參考。
目前已有一些文章探究了新冠疫情對于電力市場的影響,通過全面剖析疫情爆發期間電力行業各個方面面臨的風險與機遇,這些文章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是它們的研究僅僅是圍繞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電力行業展開的,缺乏縱向對比。我們這篇文章將依次探究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電力市場的影響,并將兩次影響進行縱向比較與探究,以求吸收前車之鑒,探尋當前疫情后電力市場政策之必要性并給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期對推動電力市場建設,對電力市場早日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過來有所幫助。
非典疫情對電力市場的影響分析
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響,中國服務業的很多業務被迫中止,第三產業受沖擊較大,電力需求降低,作為占據社會用電主導地位的第二產業用電受影響較小。因此,全國全社會用電量與發電量受到的負面影響很小,新能源發電行業發展也幾乎不受影響。
1.全國發電量變化
2003年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552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長8.7%;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力發電量622.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增速比上年同期增長8.2%;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力發電總量477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6.8%;全國核能發電量119.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6.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77.1%;全國太陽能發電量和風力發電量無數據記載。從數據上看,非典疫情對于全國發電量并沒有造成明顯的影響。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是第三產業,但它在我國用電結構中占比很小,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在我國高速發展的腳步并沒有放慢,因此我國發電量不降反升,而且上升幅度增大。
2.全國用電量變化情況
2003年1-4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為5619億千瓦時,增長16.4%,較第一季度略有降低。4月份全國用電量增速較一季度下降了1.2%,鑒于2002年全國用電量基數較高,此波動屬正常。
4月份上海、河南、寧夏、山西、天津、北京6個地區的用電增幅下降5%,除此之外我國其他地區用電量均保持較大增幅,這其中,用電量受影響最大的地區為北京和廣東。4月份,北京用電速度較第一季度增幅下降9.1%。廣東省三月份較前兩個月增幅下降9.7%。北京和廣東兩地第三產業用電比重較其他地區高,而第三產業用電又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大,所以這兩地受非典疫情的影響較大。
3.新能源發電行業所受影響
2003年以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行業并沒有相關的數據記載。雖然新能源發電行業是熱門行業,但是由于技術和條件的限制,2003年新能源發電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加之非典影響范圍小,時間短,非典疫情對新能源發電行業幾乎沒有影響。
新冠疫情對電力市場的影響
針對新冠疫情對中國電力市場的影響,我們同樣從發電量,用電量和新能源發電行業所受影響三方面來探究。受疫情的影響,第一、二產業大部分工廠關閉,人們居家隔離。工廠用電量大幅減小,家庭用電量上升。而第二產業用電在我國用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家庭用電量在我國總用電量中占比較小。因此,中國發電量、用電量和新能源發電行業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

1.全國發電量變化情況
2020年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2138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1%;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力發電量2719.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9.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3.1%;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力發電量15757.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7.3%;全國核能發電量108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23.1%;全國風力發電量1383億千瓦時;全國太陽能發電量440.5億千瓦時。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國發電量大幅下降。
2.全國用電量變化情況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1~4月份,中國全社會用電量2127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4.7%,4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55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7%。華中、華東及廣東地區,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用電量下降明顯,東北、西北、西南區域用電量下降較小。其中,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2020年前四個月用電量同比增長仍保持為正的省市及自治區僅有:云南,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吉林,黑龍江,西藏。受自然氣候、人口密度和城市發達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地區受疫情影響程度較小。由于地廣人稀的天然優勢,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綠色健康的新能源電力行業在這些地區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因此這些地區的用電量仍保持持續增長。
與之形成對比,廣西,四川,遼寧,山西,貴州,陜西,北京,湖南,重慶,安徽,寧夏,山東,江西,河北,福建,天津,海南,河南,廣東,上海,江蘇,浙江,這些地區的用電量同比增長則為負值,這其中大部分省市區的用電量同比增長甚至低于-5%。由此可見,作為電力市場收入中流砥柱的華中,華北及廣東地區用電量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到了3月中,隨著全國復工復產的加速進行,我國經濟狀況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圖1所示,4月份全國平均用電量較之第一季度明顯上升,其中,15個省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省份用電量增速為負。
3.新能源發電行業所受影響
首先,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疫情對于新能源發電行業開展國際業務的負面影響依舊難以評估。至今,疫情仍在給全球經濟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對于中國新能源發電行業中開展跨國合作的企業而言,其國際項目多分布在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受影響更為嚴重,所受損失持續增加,難以評估。其次,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電力的短期需求持續走低。新能源電力需求的下降意味著新能源電力行業招標項目的延遲,這對于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發電行業無疑是一大打擊。最后,新能源產業鏈出現破裂。新能源電力在建項目的推遲必然導致疫后建設成本的增長,甚至引發短期產業鏈內的惡性循環。
兩次疫情影響的比較與分析

首先,兩次疫情對于中國發電量和用電量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2003年國內的非典疫情持續時間為半年左右,僅對北京市和廣東省用電量影響較大,國內其他地區受影響較小。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是第三產業,但它在我國用電結構中占比重很小。與此同時,2003年我國第二產業依舊保持高速發展,工業電力需求大,因此我國發電量不降反升,而且同比增長幅度較大,用電量也保持相對穩定,受影響較小。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2020年的新冠疫情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全國發電量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用電量都出現了很明顯的下降。因此,此次應對當前電力市場所受的影響,我們僅可將非典疫情時期的應對措施作為參考,具體情況還應具體分析。要抓住時代的差異性,找到新冠疫情下的電力行業痛點,積極發揮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為電力行業注入新的活力,爭取早日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其次,在新能源發電行業方面,2003年新能源發電行業的發展情況并不理想,非典疫情對新能源發電行業幾乎沒有影響。時間來到2020年,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發電行業已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與提升,如圖2所示,2020年1-4月全國風力發電量1383億千瓦時,全國太陽能發電量 440.5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行業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新冠疫情使得新能源電力需求下降,部分在建項目因疫情耽擱變得遙遙無期,后期建設成本提高。此次新冠疫情對于新能源發電行業的負面影響已遠遠超過非典疫情。國家需要將發展重心轉向國內受疫情影響小的地區,提倡跨省合作,吸取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的成功經驗,將國內發達省份的技術和經濟優勢與國內偏遠地區受疫情影響小的地區的地域優勢相結合,開拓新的市場,提高經濟收入,幫助新能源發電行業度過難關。最后,兩次疫情爆發的時間點同樣值得關注。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就在前一年2002年,我國開始進行第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而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也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五周年。值此特殊時刻,對兩次電力體制改革進行總結與反思也十分有必要。盡管兩次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都圍繞“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展開,但是從“放開兩頭”這一方面來看,新一輪的電力體制改革明顯取得了更好的結果。從2003年與2020年同時期的發電量、用電量到新能源發電行業的情況對比,我們看出經過新一輪的電力市場改革,2020年的電力行業“數字”已是2003年的數倍。因此,持續深化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大幅推進中國電力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是使中國的電力市場早日擺脫疫情的影響,繼續蓬勃發展的必經之路。
由于疫情屬于不可抗力,面對疫情,電力企業已經果斷出手,主要分為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提前項目開工和直接進行電價優惠三大傳統手段。當前,全國各地已經出臺了補丁政策和緩交電費政策,或者擴大考核范圍,或者直接取消考核,或者計劃調整交易方式等等,并且推出了落實國家近期出臺的“兩部制”電價容量電費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僅靠落實已經推出的政策還不足以幫助中國的電力市場快速度過難關,因此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對于那些未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且有發展潛力的用戶,售電公司可以與用戶協商采用以債轉股的方式,成為這些用戶的股東以期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其次,發電企業在落實緩交電費政策時,可對于已經建立長期合作的用戶,對于用戶支付購電費中應支付給發電企業部分,可以要求電網企業采用減少首次支付比例,增加次月結算比例的方式減輕用戶的負擔。再次,電網企業作為電力行業中家底最殷實、方法最全面的企業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面對疫情時貢獻更大的力量。除了考慮與電力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用戶外,對于其他未與發電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用戶電網企業也應考慮減輕他們的負擔。例如,為了給新增用戶提供優惠,電網企業可以在監管部門的授權下,減少新增用戶接入系統的成本,減輕新增用戶的資金壓力。最后,對于電力用戶而言,并非所有的電力用戶在這次疫情中經營都受到了影響,甚至疫情給一些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作為電力用戶,一定要具有社會責任感,這些電力用戶應該考慮放棄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減輕整個電力行業的壓力,避免因“貪便宜”的心態致使那些真正需要優惠和資源的用戶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補貼,這對促進我國電力資源的結構優化和合理分配有重要意義。
經過將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電力市場的影響進行縱向比較與探究,我們得出結論,新形勢下新冠疫情影響范圍廣,時間長,我國用電結構中占比較大的第一、二產業受沖擊大,發電量與用電量大幅減小。此外,疫情也給新能源發電行業開展國際業務帶來了很大不便。我們要針對這些制約因素,實施有效的應對戰略方針,積極關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增加投入成本,繼續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幫助電力市場早日擺脫疫情影響。最后在分析當前國家應對疫情的電力市場政策時,從多角度、多方面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推動中國電力市場的發展與建設,幫助電力市場早日從疫情影響中恢復。
(南通大學)
參考文獻:
[1] 馮永晟.從疫情看我國電力市場建設[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4):30-33.
[2] 楊亞.讀懂“電表數據” 思考轉型發展[J].中國管理會計,2020(02):82-90.
[3] 張顯,史連軍.中國電力市場未來研究方向及關鍵技術[J].電力系統自動化,2020,44(16):1-11.
[4] 郭海濤,胡明禹.中國能源政策回顧與2020年調整方向研判[J].國際石油經濟,2020,28(02):45-54.
[5] 郝衛平,梁波.非典疫情對我國電力需求的影響[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3(06):5-7.
[6] 季曉勇.認清能源轉型發展大勢搶抓后疫情時代發展機遇[J].國際工程與勞務,2020(10):21-25.
[7] 李晶,張娜.中電裝備:“走出去”提質增效[J].國家電網,2020(05):36-37.
[8] 石珊珊.GE:攜手合作伙伴 有序推進海外能源基建項目[J].電力系統裝備,2020,(13):20-21.
[9] 季曉勇.轉型發展 搶抓后疫情時代發展機遇[J].建筑,2020(15):15-16.
[10] 詹健.我國新能源發電信息化發展思路探析[J].大科技,2021,(3): 247-248.
[11] 谷峰.從新電改五周年看基本計劃制度的滄海桑田[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07):24-27.
[12] 劉彪.后疫情時代電力行業如何迎接大考[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4):42-43.
[13] 谷峰.疫后電力市場主體和市場成員該做些什么?[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0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