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鋒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紹興 312000)
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技術人才培養主陣地,院校數量已達1200多所,招生規模300多萬/年,在校生人數超千萬。《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顯示,19~22歲年齡組中大學生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高職學生身體素質數據更為不樂觀,明顯低于本科學生[1]。高職體育課程承擔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型的重要時期,探討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問題具有理論意義。
國外對于體育課程核心素養培育聚焦技能培養、健康尋求、體育人生態度3種論述,呈現超越技能、反思性思維,價值追求3種理念[2]。國內學者于素梅[3]、季瀏[4]、趙富學[5]關于體育核心素養內涵觀點基本一致,主要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延伸[6]。然而,國內學者對于高職體育課程核心素養培育研究鳳毛麟角,學者研究存在重宏觀、輕微觀;重義務教育、輕高等教育的現象。因此,探討核心素養視角下高職體育課程建設,對于明確高職體育課程理念、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具有實踐意義。
高職體育課程的教育價值由高職體育自身性質與屬性決定,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性。高職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為高職學生提供公共體育服務,具有普遍價值及超專業的功能,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有價值。當前有學者提出“高職體育為專業教學服務”的觀點,實則是對高職體育課程公共功能的弱化,一旦高職體育課程附屬于專業課程,必將失去自我。二是健身性。高職學生自身因素分析:學習自主性、自律性,鍛煉積極性均較為薄弱。環境因素分析:相對于高中階段,學習節奏放緩,壓力下降,自由支配及靜態時間上升,宅居率、抽煙率、電子產品使用率上升,造成身體素質直線下降。體育課程承擔主要健身功能,高職體育課程的技能學習,運動素養培育均是體育課程健身延續性的追求。三是層次性。當前高職體育課程普遍實行年級分層,以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項選修課、體育保健課的選課模式。年級分層選課模式往往忽視學生技能水平差異性。由于高考本科、高職分段招生制度,制約體育生選擇空間,部分身體素質出眾與體育技能精湛的體育生考入高職院校。另外一方面,中小學體育各年段體育課程內容重復教學,導致部分學生12年體育課未掌握一門體育技能已成常態。技能水平差異性造成體育生缺乏體育課程學習興趣,也造成部分學生厭學體育現象。四是短期性。目前,高職院校教學周期基本采用“2.5+0.5”或“2+1”模式,在校時期僅僅2年或2年半,一般體育課總課時為108課時。在這段時間內要彌補中小學體育技能教學不足,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具有很大的現實挑戰性。
第一,體育課程價值觀模糊:高職學生體育課程價值含糊不清,參加體育活動的價值及意義,大學生自身未必確定,體育考核合格,學校體育任務是完成體育課程唯一目標,社會發展需要怎么樣的體育能力,體育對于健康的價值,未做深入思考。第二,體育課程內容單一及重復:大、中、小體育課程無銜接體系是現實問題,上12年體育課,完成1400節左右的體育課程內容,未能掌握一門運動技能已是不爭事實,要通過整齊劃一的108節高職體育課完成技能掌握,難度巨大。第三,體育課程健身價值弱化:連續30年體質健康下降數據中,高職學生體質數據下降幅度最大,主導因素來源于自身缺乏鍛煉、自律性不強等內因,也不可否認宅居、電子產品等外因影響,內外部因素共同形成體質下降。第四,體育課程文化缺失:當前體育課程文化尚未形成,存在體育課程與校園體育文化割裂的現象。同時受娛樂文化影響,當代高職學生關心體育明星,偽球迷居多,不踢球卻熬夜看球、參與賭球現象層出不窮。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的缺失,培養出更多的偽球迷,不管奧運會、世界杯體育盛會關注度火熱,缺乏文化與精神的體育都是曇花一現。
根據技能形成理論,運動能力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經歷反射性不自主、基本自主、連續自主、特殊應用4個階段,最終內化形成運動控制能力[7]。研究發現,當發展到第三個運動階段時,環境因素、活動參與因素大于基因對個體影響。高職階段學生基本處于三、四階段,研究認為通階段性干預,可針對性地提升學生運動技能。
根據高職學生技能特征及需求,基于技能形成理論,紹興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程采用四級制??己藰藴剩篈級學校運動隊,B級課堂精英,C級課堂強化,D級培育合格型。A級代表校隊精英及社團骨干,B級代表課堂骨干,C級課堂合格技能,D技能需特殊教學。A級層面:特殊應用階段,校隊精英及社團骨干為主,采用課內外教學,以課外訓練為主,在課堂中需做好助教工作,同時參與體育社團管理工作。B級層面:課堂精英,技術技能動作由連續自主過渡到特殊應用階段。B級階段時身體練習手段、運動負荷是運動技能提升的關鍵,必須提高學生身體承受適宜的運動負荷,保證練習時間,增加練習密度,提升練習強度。C級層面:課堂教學技能掌握,基本技術掌握及基本自主應用。C級階段有意識練習提高基本動作技能階段,是提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學習經歷,是課程結構化設計的主要實踐手段。D級基礎練習及動作糾正,通過糾正技術弱點,分組練習增加有效練習時間來鞏固意識并強化技能,在這個環節中助教發揮主要作用,對于學習者來說有意識的練習需要集中注意力,要求學習者認知上和身體上都保持專注,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隨著3年課程實踐,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循序漸進式技能等級培養體系,遏制了技能分層現象進一步擴大,分層技能目標設立既培養并保護了技能學困生的運動興趣,也為體育精英技能實踐與提升開了一扇窗。近幾年,該校各項運動相關數據明顯上升,在運動興趣培養方面,參與自主健身運動人數不斷提升,在校園兩級賽事參與方面,賽事參與人數明顯上升(見表1)。
表1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籃球六級賽事參與人數一覽表
GregoryJ.Welk在社會生態模型、社會認知理論、期望—價值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青少年身體活動促進模型(YPAM)[8]。YPAM模型認為,3種主要因素與青少年身體活動相關。第一個是社會支持因素,朋友支持是關鍵變量。第二個是易感因素,基于自我效能感設定目標并完成目標。第三個是促成因素,個體參與體育活動促進了健康體適能的改善,形成正向反饋刺激個體參與??己酥平∩砼荏w系符合YPAM模型。高職學生作為群體,學生群體關系構成社會支持體系;每學年180km基礎線促進自我效能實現;體測各項數據的提升促進個人參與體育活動。
基于上述理論,紹興職業技術學院自2016年開展校園健身跑項目。運動類軟件在很多學校在開展,各學校開展過程及效果各有差異。該校在公里數、時速、課程考核設計上具有自身優勢。指標及要求:每學年總公里數不低于180km,每次記錄成績區間1~3km/d,每公里時速區間2'11"~10'00"。課程考核:健身跑成績占期末考核的10%,健身跑總里程數未到90km/學期,期末考試不合格。每增加30km期末考核加5分。經過3年堅持,參與人數、耐力成績提升、省體測排名各方面取得進步(見表2)。
表2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健身跑相關數據一覽表
校園體育文化與學校培養目標相關聯,體育活動沉淀最終以體育精神表達并形成文化[9]。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為器物層,校園體育設施設備,依托校園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建立環學校健身步道3km。校園健身設施亮化工程:體育設施白天全開放,夜間全亮化。引入專業健身俱樂部進校園:健身場館面積1000m2的專業健身設施,培育學生自我健康投資理念。第二個層面為制度層,主要表現為體育工作、體育活動的相關制度。組織機構:成立執行校長為主任的學校體育工作委員會,副校長為主任體育文化節組織機構,機構成員涉及二級分院、各職能部門,形成聯動機制。成立學生體質健康管理中心,負責學生體育活動及體質健康測試日常管理工作。常態化活動機制:體育活動融入體育文化節、公寓文化節、社團文化節、新生文化節等活動。第三個為體育精神文化層面,體現著校園體育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意義。該校健身文化正在形成,2018年全校參與健身跑師生人數達7967人,健身跑已成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賽事文化正四大文化節、六級賽事體系中包含普及賽事及精英賽事,體育賽事文化培育了校園體育明星。體育需要明星,需要引領與示范,2018學年體育優秀個人(團體)評選活動,354056的訪問量,正詮釋著師生及校友對該校體育工作的支持與關注。
健康取向多元學科體系,分層技能教學,自我健康管理模式,校園體育文化引領促進了高職體育課程核心素養培育。高職體育課程與中小學體育課程技能重復性教學及健身習慣的培養問題,僅僅通過高職體育課程徹底解決不現實。如分層教學涉及教學場地問題,健身跑運動負荷、強度、密度的科學性也值得探討。體育核心素養培育,不僅要從源頭抓起,形成一體化中、小、大學體育課程體系,也要抓后續問題,健身跑與健身行為的延續性也值得推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