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策 鄭妍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老年人經常會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疼痛、反應變慢等現象,這是由于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如運動能力、認知功能、心肺功能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心腦血管及各個系統疾病,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機能,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在身體健康層面,強度適宜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有助于預防和降低老年人患慢性病的風險。老年人如果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可以有效緩解由于家庭、社會等方面造成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等,在豐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時融入由體育活動構建的社會關系中,通過人與人及人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使老年人處于積極,健康的環境中,能有效提升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數,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幫助。老年人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健康體質的同時,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的發生,為國家、社會及家庭均可以減輕一定的醫療負擔。因此,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對構建和諧社會及推動社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長,老年人必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進入體育市場,這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居民健康意識提高,在國家對體育事業的支持下,我國體育事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特別是社區體育建設。由于社區對特定區域內老年人情況較為了解,且相對集中,有利于組織該區域內老年人參加相應的體育活動,社區體育事業必將成為老年人開展體育運動的主要平臺。該文通過研究東北地區老年人冬季參與體育鍛煉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提出相應開展對策,在更好地促進老年人參與冬季體育鍛煉、推動社區體育發展的同時,也為東北地區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該文以東北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通過查閱相關著作及文獻,了解了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的意義及相關研究方法,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及歸納總結。
1.2.2 訪談法
根據東北地區在冬季參與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的鍛煉頻率、單次鍛煉時長、鍛煉場所和參與鍛煉方式等內容制訂訪談提綱,對94名東北地區老年人進行訪談。
1.2.3 數理統計法
整理收集到的數據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2.4 邏輯分析法
將查閱的文獻和訪談得到的數據進行進一步整理與分析,為該文的論證找出邏輯關系。
該文對東北地區老年人進行冬季體育鍛煉活動的頻率、時間、場所、項目及參與鍛煉的形式等方面進行訪談,結果如表1。
由表1可知,19%的受訪者一周鍛煉1~2次,43%的受訪者一周鍛煉3~5次,38%的受訪者一周鍛煉超過5次;57%的受訪者單次運動時間在30min內,34%的受訪者單次運動時長在30~60min內,僅9%的受訪者單次運動時長超過60min;84%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天氣情況良好將選擇戶外鍛煉,11%的受訪者選擇在室內即家中進行鍛煉,僅5%的受訪者選擇社區活動中心;43%的受訪者選擇戶外快走,18%的受訪者選擇太極拳,17%的受訪者選擇慢跑,其余22%的受訪者選擇其他鍛煉方式;在參與訪談的老年人中,70%偏向通過參加組織活動進行體育鍛煉,30%則選擇獨自進行體育鍛煉。

表1 東北地區老年人冬季體育鍛煉情況調查表
根據上述數據分析,東北地區老年人冬季運動呈現頻率適中(一周3~5次)、時長較短(30min內)、偏向戶外運動(如果天氣情況良好)、運動形式較單一(如快走)和偏向參加組織運動等特點。
在運動時長和頻率方面,由于老年人體力及精力有限,無法保證高頻率、長時間地從事體育鍛煉。
在運動類型和場所選擇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偏向快走、太極拳這類可以在戶外進行的運動,由于這類運動強度適中,運動損傷較小,對老年人逐漸退化的身體不易產生損傷的同時也能保證較好的鍛煉效果;此外,在冬季如果室外陽光充足、空氣質量較好,有助于老年人身體新晨代謝的同時還能促進其融入社會,進行積極健康的社交活動,因此這些運動是老年人冬季鍛煉的首選。在體育鍛煉參與形式方面,大部分老年人選擇參加組織或團體進行鍛煉,如社區按周期規律組織的活動等。參加這類鍛煉團體有助于減少老年人出門鍛煉的惰性,增加其鍛煉積極性,在強身健體的同時找到與自己愛好興趣相同的伙伴,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首先,東北地區冬季天氣寒冷,冬季最冷時室外溫度能達到-20℃甚至更低,經歷雨雪后道路結冰濕滑。一方面老年人畏寒,冬季穿衣厚重導致原本就遲緩的行動受到限制,活動更加不便利;另一方面結冰濕滑的道路也對東北地區老年人冬季進行戶外運動產生影響,增加了發生突發事件的風險,使其在冬季的運動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進而運動受限。此外,由于天氣原因,喜歡進行體育鍛煉的老年人會選擇在家中開展運動,活動時長和運動項目難以控制,對于運動強度及如何正確地開展體育鍛煉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其次,根據訪談結果得知,東北地區老年人冬季體育活動形式較為單一,體現在多數老人選擇室外快走或慢走,部分老人選擇太極拳、廣場舞等對肢體協調和學習能力要求較高,但不需要運動裝備及專業場地設施的運動,僅有小部分老年人選擇其他,如門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需要裝備及場地的運動。出現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可供老年人選擇的運動中損傷小又有理想運動效果的運動形式范圍較小,且老年人思想較為保守,不愿意在運動裝備和場地上花費額外的費用,此外,對于部分愿意為體育鍛煉投資的老年人,社區運動器材、場地配備不齊全、場館設施維護不及時、開放時間短等問題導致一些室內運動參與度低,老年人只能進行室外對場地要求低的活動。
此外,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導致的關節退化、心腦血管疾病、肌肉萎縮、反應遲緩等疾病不允許老年人在冬季進行大強度的體育運動。除了上述客觀因素,部分老年人主觀認為體育運動有害無益,老年人應該以“靜”為生活的中心,因而缺乏走出家門參與到活動中的意愿,導致老年人體育鍛煉開展困難。
從自身角度出發,老年人群體自身身體狀況、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均有所下降,因此應慎重選擇室外活動,包括活動內容、時長、頻率等。在天氣、路面情況良好的情況下,可適當選擇戶外運動,運動過程最好結伴或有人陪伴。
從社區角度出發,首先,社區應加強社區體育指導員培訓及健康知識培訓,使他們具備科學指導老年人在冬季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如何根據老年人個體差異選擇適合在冬季進行的運動項目、保證有效運動強度、選擇科學運動時間及頻率、相關運動器械使用說明及注意事項等;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群體,工作人員應在掌握相關醫學知識的前提下遵醫囑展開輔導工作;社區服務人員應盡量避免老年人出現運動損傷,若出現損傷,應具備處理損傷的專業知識,爭取將傷害降到最低水平。其次,社區應加強體育運動宣傳,如組織健康知識講座、舉辦社區老年人運動會等,使老年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鍛煉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進而改變陳舊的思想,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愿意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此外,社區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運動,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樣的選擇,除廣場舞、太極拳、長拳這類常見的運動外,也可以為老人提供球類運動及毽子、空竹等有趣的選項,增加老年人對運動的興趣。
從政府角度出發,政府應加強針對老年人體育鍛煉特別是在冬季可以使用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群體提供合適的設施及場所,從根本解決老年人在冬季運動難的問題。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完善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健全老年人冬季體育鍛煉服務體系,為老年人開展冬季體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老年人在冬季也應參加體育鍛煉,這樣不僅有利于防止老年病的發生,延緩衰老,增強老年人體質,還能促進老年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因此,應從老年人自身、社區及政府3個層面加強老年人冬季體育鍛煉建設,為其在冬季進行體育鍛煉提供有力的保障,使老年人在冬季也能做到積極運動、科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