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 黃建鑫 羅玉娟 李明
肝硬化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極多,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最常見也是最兇險的并發癥之一,是目前最為常見的肝硬化致死原因[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主要是由于多種生理原因導致患者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現有醫學臨床研究可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達50%,若醫護人員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發病情況,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及時進行止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2,3]。近幾年醫學界內鏡治療技術發展成果喜人,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在治療時采用內鏡下組織粘合劑注射聯合套扎的治療方式作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進行探究,分析內鏡下組織粘合劑注射聯合套扎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有效率,并對其可能誘發的并發癥進行分析,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來本院治療的100 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 例。治療組男女比為27∶23,年齡37~72 歲,平均年齡(51.37±6.88)歲;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A 級10 例,B 級25 例,C 級15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28∶22;年齡38~71 歲,平均年齡(51.42±6.53)歲;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A 級12 例,B 級21 例,C 級17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曲張靜脈上見活動性出血或涌血;②患者經檢查發現有白色的乳頭狀隆起或凝塊附著在曲張靜脈上。排除標準:①不符合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臨床診斷標準,如非曲張靜脈處出現活動性出血或涌血;②患者存在其他潛在出血的可能性;③其他影響治療的嚴重疾病;④嚴重的心肺疾病、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精神認知障礙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應當禁食、禁飲6~8 h,對患者進行表面麻醉及適當鎮靜后,對所有患者進行奧林巴斯胃鏡系統確診[4],根據患者自身消化道靜脈曲張及出血的內鏡和治療規范試行方案確定內鏡下治療方法,并及時給予患者氧氣輸送、實時監控患者生命體征,監護患者心電以及血壓情況,隨時準備對患者進行輸血、輸液治療[5]。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套扎治療。采用套扎器從患者賁門齒口狀處起始自上而下呈螺旋狀進行套扎,對準患者曲張靜脈的隆起部位進行充分吸引,直到所有靜脈占滿鏡面視野,鏡面視野所見一片紅,緩慢操縱手柄順時針進行轉動,直到橡皮圈釋放完全,確保橡膠圈完全結扎透明帽內(曲張靜脈及所處食管黏膜)的血管。操作過程中應當注意避開患者血管中的糜爛、潰瘍面;在手術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血管存在血栓,采取從下方進行套扎的方式進行手術。前后2 次的套扎時間間隔一般以7~10 d 為宜[6]。
治療組患者采取內鏡下組織粘合劑注射聯合套扎治療。采用套扎器從患者賁門齒口狀處起始自上而下呈螺旋狀進行套扎后對患者注射組織粘合劑。組織粘合劑注射療法:選擇恰當的注射點,將注滿碘油的注射針根據之前胃鏡活檢的通道精準快速的刺入目標靜脈,迅速給患者每個點注射組織粘合劑0.5~1.0 ml。拔出注射針后迅速用生理鹽水將注射針沖洗干凈,洗凈標準為生理鹽水能夠通暢流出注射針,防止注射針堵塞[7]。醫護人員在患者拔針后需要觀察患者針孔處有無出血情況,若出現少許滲血現象,無需處理;若針孔處出血量較大,可采取濃度為8%的去甲腎上腺素噴灑在患者出血針孔處進行止血;若噴灑后仍不能有效止血,則應立刻在原注射點附近再注射組織粘合劑0.5~1.0 ml[8]。套扎結束7~10 d 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判定是否需要進行二次內鏡下治療。若患者出現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或紅色血栓,先在出血點或血栓下方做多點套扎,出血情停止1 周后再考慮行組織粘合劑注射和(或)套扎治療,治療順序是先做胃底曲張靜脈組織粘合劑注射,然后再行食管曲張靜脈套扎;針對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先對出血靜脈曲張注射組織粘合劑,注射時應當注意注射點需盡量遠離出血點,隨后進行其他曲張靜脈組織粘合劑注射治療,最后行食管靜脈套扎治療[9]。術后常規禁食24 h,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6 個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評分,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0 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最痛,≤3 分表示輕微的疼痛,可以忍受;4~6 分表示疼痛會影響睡眠,但可以忍受;7~10 分表示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劇烈或難忍。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無活動性出血現象;有效:治療后1 周基本無活動性出血現象;無效:不能控制出血,需介入外科手術。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發癥主要包括胸痛、咽痛、發熱。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6 個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6 個月再出血率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6 個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評分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6 個月再出血率及疼痛評分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從我國現有醫院收治記錄來看,肝硬化患者中40%~70%有食管靜脈曲張現象,而這些患者中約1/3會發生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該病因是導致肝硬化患者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10]。我國現有的臨床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方法中,內鏡下套扎術是首選方法,因為套扎法可以較為有效的止血,同時操作簡單,不存在其他隱患,較為安全有效,通常對靜脈曲張直徑<1.5 cm 的患者治療效果最佳[11]。而組織粘合劑注射則對于靜脈曲張直徑>1.5 cm 的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臨床醫學治療過程中發現,若將兩種方法聯合應用,止血效果更好,患者的再出血率更低[12]。對于因肝硬化導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值得醫護人員不斷地去研究探索找出最佳治療方案。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止血成功率、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6 個月再出血率4.00%優于對照組的20.00%,治療后疼痛評分(5.11±0.31)分低于對照組的(6.45±0.5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兩種治療方法均可較為有效的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進行止血,但運用內鏡下組織粘合劑注射聯合套扎的再次出血率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此外,臨床應根據內鏡下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采用內鏡下組織粘合劑注射聯合套扎治療干預能夠明顯幫助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進行較好的治療,減輕患者身體負擔,在能夠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減少患者復檢次數,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進行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