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靜 秦嵩
心律失常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主要的發病原因為心臟的傳導功能以及起搏功能出現紊亂,盜汗心臟節律和頻率異常,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心動過快或者多慢,心臟停搏等,是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幾年研究顯示,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復發率,尤其是有規律的運動康復和體力活動,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讓患者從運動中受益,運動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臨床癥狀[1]。作者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100 例心律失常患者,對其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在大連市友誼醫院治療的100 例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4.0±5.0)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20 年,平均病程(10.0±3.4)年;伴高血壓25 例,糖尿病7 例;誘因:藥物不良反應15 例,劇烈運動20 例,其他原因15例。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4.8±5.1)歲;病程最短0.5 年,最長19 年,平均病程(11.0±3.5)年;伴高血壓24 例,糖尿病8 例;誘因:藥物不良反應16 例,劇烈運動20 例,其他原因1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②神志正常,可以正常接受康復治療;③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②具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伴有惡性腫瘤的患者;③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康復的患者;④不愿意參加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措施,給予吸氧,抗心律失常的藥物等進行治療,必要時給予直流電除顫等,避免接觸誘因,合理飲食,注意情緒穩定。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呼吸肌功能鍛煉結合早期病房康復訓練:①康復知識普及:在康復干預之前,告知患者堅持康復的重要性,要穩定情緒,不可由于情緒激動而誘發疾病。②康復從床上開始,讓患者循序漸進活動四肢,讓患者從遠端小關節開始運動,不需要器械協助,注意控制運動量,不可過大,防止引起心律失常的復發。動作要輕柔,可以進行簡單的上手抬舉之后放下,雙上臂交替進行,10 次/組,5 組/次,休息5 min 后進行抬腿運動,動作要領為腿部崩直,膝蓋不可彎曲,10 次/組,5 組/次,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讓心臟產生負擔。當患者病情進一步穩定后,可以進行床下訓練,避免高強度的訓練,讓患者上下樓梯,同時也要注意力度和頻率。③呼吸肌訓練:首先對胸廓進行訓練,患者采取仰臥位,屈起髖膝關節,將雙手放于肋間,讓患者緩慢呼吸,感覺肋間間的波動,當吸氣的時候給予阻力,讓那個患者在阻力的作用下完成吸氣動作,當患者呼氣時,收縮胸廓,每天鍛煉15 次,每次間隔1 min。之后對膈肌進行訓練,同樣采取仰臥位,頭部抬高,腹式呼吸,雙手放于臍部,給予阻力,10 min/次。教會患者如何有效的咳嗽,當有咳嗽沖動的時候,患者采取坐位,上身向前傾,緩慢深呼吸數次后,用力咳嗽,采取腹部肌肉的力量進行咳嗽,再縮短深吸氣,15 min/次。④有氧運動康復,當患者進一步穩定后,可以適當的給予有氧運動,讓患者登上、游泳、騎車等,增加機體的免疫力。⑤掌握自我檢測能力,讓患者熟練掌握心律失常的誘因以及癥狀初期時的反應,使患者有自查能力,如果發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以采取自救措施,刺激咽喉引起嘔吐,或者進行深呼吸達到減緩心律的目的。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心功能。生活質量采取36 條目健康量表,比較兩組患者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以及認知功能等方面,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對兩組患者的左室收縮末期、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厚度以及舒張末期厚度進行測量。SV=舒張末期容量-收縮末期容量;CI=CO/體表面積;CO=SV/心率;LVEF=SV/舒張末期容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及認知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心功能比較 試驗組SV、CO、CI、LVEF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心律失常為臨床上的高發疾病,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該病主要起因為心臟的傳導過程受到阻礙而造成心臟的搏動頻率和節奏出現異常現象。當心律失常發作時,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猝死,也會持續的造成心臟衰竭[2]。臨床上根據心率可以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臨床上多數心律失常患者均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如有是心悸、不規則心情或者心跳之間心臟暫停,嚴重者會導致胸悶、頭暈四肢發冷,多汗等。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是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兩種,如果患者長時間情緒不佳,或者處于緊張的環境下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并且長時間濃茶、咖啡等也會出現,以上均是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生理因素。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臟結構和心臟功能異常,也可以引發心律失常,主要的因素有:循環系統之外的各種系統性疾病、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理化因素和中毒以及醫源性因素都會誘發患者產生心律失常[3]。心律失常患者,血液循環會發生異常,心臟發生該病,因此會有心虛、胸悶以及無力等癥狀。因此臨床上要及時對該病做出診斷,在采取積極的藥物治療,糾正心律失常的同時,還要對患者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從而減低疾病的復發率。研究顯示采取康復護理,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依從性,還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醫護的滿意度,促進醫患之間的和諧發展,心律失常后期對患者的危害非常大,會造成嚴重的生活質量下降,因此患者需要掌握該病的預后和治療知識,可以做好自我檢測,在發病初期及早就醫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讓患者熟練掌握咽喉刺激催吐以及深呼吸等操作,來防止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生,此外合理用藥也非常重要,讓患者嚴格按照醫囑執行,不可以私自改動藥物用量,由于長時間的抗心律失常治療,各器官受到藥物的影響,因此定期復查也非常重要,康復干預從各方面入手,對環境進行干預,減少由于環境壓抑導致患者情緒不佳從而誘發疾病的可能。在康復干預的過程中給予患者健康宣教,了解疾病的知識增加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干預,讓患者在休息過程中得到鍛煉,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并且提高心臟的SV,改善患者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同時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讓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為便秘和腹瀉為心律失常發生的誘因之一,因此健康合理的飲食不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還可以降低便秘和腹瀉的發生,減少疾病誘因。
洪書新[4]在65 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其心功能及預后的影響分析中發現,對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積極早期的康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復發率,值得推廣。王晶晶[5]在康復干預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及對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中發現,使用康復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對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呼吸肌功能鍛煉結合早期病房康復訓臨床有效率高,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