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良純
臨床上對感染性疾病進行診斷時,常采用微生物檢驗方法,由于其具有檢驗結果較為準確、操作簡單等特點,故而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檢驗中[1]。但是由于病原菌的種類較多,且檢驗過程較為復雜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進而對患者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造成影響。為了分析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以及病原菌的耐藥情況,對本院在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300 例患者的檢驗標本進行研究,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300 例進行微生物檢驗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8 例,女132 例;年齡最大75 歲,年齡最小20 歲,平均年齡(41.8±6.3)歲。納入標準:①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②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加入到研究中;③所有標本均來自不同患者。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采集患者的檢驗標本進行微生物檢驗,分析可能對微生物檢查質量造成影響的因素;對病原菌耐藥性進行藥敏實驗,選取自動檢定儀,在無菌環境下對病原體實施分離與鑒定,之后結合病原菌的種屬進行分析[2]。
1.3觀察指標 分析微生物檢驗準確率、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病原菌分布情況與常見病原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與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結合儀器相關說明書進行規范化檢驗,通過分析前期所記錄的檢驗結果,分析微生物檢驗中血常規、尿常規、腦脊液與蛋白各項指標準確率。
2.1微生物檢驗準確率 300 份檢驗標本中,血標本86 份,其中69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17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80.2%;尿標本85 份,其中74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11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87.1%;腦脊液標本38 份,其中32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6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84.2%;病原菌標本44 份,其中31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13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70.5%;蛋白分泌物標本33 份,其中26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7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78.8%;其他標本14 份,其中10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4 份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準確率為71.4%。在微生物檢驗中,準確率最高的為尿常規,其次為腦脊液、血、蛋白分泌物,準確率最低的是病原菌。
2.2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 58 份出現偏差的檢查標本中,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包括檢驗人員專業水平、患者自身因素、檢驗標本留取時間以及檢驗儀器失準。見表1。

表1 58 份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份,%)
2.3標本中病原菌的分布情況 300 份檢驗標本中,分離出的革蘭陰性菌最多(156 株),其次分別為革蘭陽性菌(120 株)與真菌(24 株)。見表2。

表2 標本中病原菌的分布情況(株,%)
2.4常見病原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 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呋辛、阿莫西林、頭孢噻吩、哌拉西林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青霉素與頭孢噻吩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高。見表3。

表3 常見病原菌的抗菌藥物耐藥性[株(%)]
病原菌感染類疾病一直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床上逐漸加大了對于各種病原菌的研究力度,出現了許多抗菌類藥物,使得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且感染死亡率得到一定控制[3-5]。目前,在臨床上診治感染性疾病患者時,主要采取微生物檢驗作為輔助診斷工具,根據檢驗結果為患者應用抗生素藥物,可在短時間內使得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進而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雖然微生物檢驗能夠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但是在檢驗患者標本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檢驗結果發生偏差,從而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為了使抗生素用藥具備合理性與科學性,應當分析對微生物檢驗質量造成影響的因素,充分了解致病菌或病原菌對抗菌類藥物的耐藥情況,才能夠對患者應用合理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微生物檢驗中,準確率最高的為尿標本(87.1%),其次為腦脊液標本(84.2%)、血標本(80.2%)、蛋白分泌物標本(78.8%),準確率最低的是病原菌標本(70.5%)。58 份出現偏差的檢查標本中,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包括檢驗人員專業水平、患者自身因素、檢驗標本留取時間以及檢驗儀器失準。通過分析檢驗結果可知,導致檢驗結果發生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標本采集與質控不規范、檢驗人員專業水平較差以及檢驗方法不規范等。因此檢驗科應當定期展開培訓,不斷提高檢驗人員自身專業水平與綜合能力,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檢驗人員專業素質,確保各個檢驗環節均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操作;為了確保檢查結果具備更高準確性,還應當定期維護檢驗儀器,規范使用儀器與儲存儀器;對于不合格或過期產品,應及時進行清除;對患者生理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其是否存在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的因素,以此來確保檢驗標本的質量;在留樣與送樣過程中,應當及時將標本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避免由于時間因素對標本結果造成影響。
細菌耐藥性屬于全球性問題之一,一旦病原菌對抗菌類藥物產生耐藥性,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抗生素藥物的治療效果。故而應當嚴格規范對于抗生素藥物的使用,以此來降低病原菌的耐藥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00 份檢驗標本中,分離出的革蘭陰性菌最多(156 株),其次分別為革蘭陽性菌(120 株)與真菌(24 株)。肺炎克雷伯菌與大腸埃希菌對頭孢呋辛、阿莫西林、頭孢噻吩、哌拉西林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紅霉素、青霉素與頭孢噻吩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較高。由此可知,不同病原菌或致病菌對于不同的抗菌類藥物耐藥性存在較大差異,故而,臨床上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應當客觀評估患者病情,結合微生物檢驗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影響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因素較多,其中標本因素與人員因素的影響最大;而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且病原菌對于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是不同的,需要盡早對病原菌耐藥性進行分析,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