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軍
從第一顆牙缺失起,直到全口牙列全部消失,無牙頜患者往往會度過漫長的時間,度過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對于該病患者來說,患者的口頜系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出現一系列的變化,其功能會出現退行性改變,患者常見的癥狀有神經-肌肉功能不協調,關系不穩定,剩余牙槽嵴嚴重吸收等,該病患者臨床病情具有復雜性,臨床治療存在較高的風險,治療困難[1]。以往多采取疑難全口義齒常規治療方法難以獲取到預期療效,故而探索更高效、科學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2]。本次研究以疑難全口義齒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過渡性治療義齒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疑難全口義齒修復患者開展研究,其中有36 例為咬異常類(Ⅰ類)患者,有20 例為黏膜面類(Ⅱ類)患者,有12 例為咬異常伴黏膜面類(Ⅲ類)患者,有16 例為口頜系統肌肉-神經不協調類(Ⅳ類)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8.35±5.39)歲;觀察組男例19,女23 例,平均年齡(58.06±6.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未同時合并精神障礙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疾病等;研究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為患者進行常規取模,不進行排齦處理,拔牙以后不佩戴義齒,待患者牙窩呈現出好轉趨勢以后給予模型常規包埋處理、去蠟處理、填塞處理和熱處理,指導患者進行試戴,待6 個月后取模,同時展開永久性修復。
1.2.2觀察組 給予過渡性治療。①第一階段為制作過渡性治療義齒:針對患牙和其鄰牙應用排齦線展開排齦操作和取模處理,對義齒模型進行制作,以模型的實際形態為基礎制作出鈷鉻合金背板光固化樹脂橋體固定橋,拔牙后指導患者進行初次佩戴。②第二階段為對黏膜面和咬進行調整:患者在初次佩戴義齒模型后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視作為義齒,叮囑患者在佩戴1、2、4、8、12 周后回院接受復診,根據復診情況對患者的黏膜面和咬進行調整。③第三個階段為義齒復制操作以及最終制作:在患者初次佩戴義齒模型達到8~12 周后,治療義齒已經對患者的相關個性化信息進行全面記錄,包括邊緣位置、邊緣形態、組織面形態以及咬關系等,醫護人員需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展開治療義齒復制工作,對患者的全部信息進行轉移,為患者制作出最終義齒。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頜位關系指數和美學評分,二者均與臨床療效成反比。評估兩組固位力及穩定性和口腔健康評分: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固位力及穩定性評分,其中<6 分意味著義齒修復不良,6、7 分意味著修復效果較好,8 分意味著修復效果理想;評價兩組口腔健康情況,采取OHIP-EDENT 量表,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OHIPEDENT 評分,分值為0~76 分,分數與口腔健康狀況成反比。評估兩組咀嚼功能恢復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法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度[3]。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頜位關系指數和美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頜位關系指數和美學評分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頜位關系指數(2.42±0.63)分、美學評分(7.73±0.9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85±0.82)、(5.46±0.5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頜位關系指數和美學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頜位關系指數和美學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兩組固位力及穩定性和口腔健康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固位力及穩定性評分和口腔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穩定性評分和口腔健康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固位力及穩定性和口腔健康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兩組咀嚼功能恢復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滿意25 例,基本滿意10 例,不滿意7 例;觀察組滿意37 例,基本滿意4 例,不滿意1 例。觀察組咀嚼功能恢復滿意度97.62%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74,P=0.026<0.05)。
疑難全口義齒修復患者的實際病情復雜,患者存在非常高的臨床治療風險,其實際解剖結構容易出現退行性變化,嚴重情況下,患者的解剖結構還有可能出現功能障礙,以往多給予該病患者常規義齒治療結,操作難度大,難以取得預期中的修復效果[4]。過渡性治療義齒屬于一種新型治療方式,該治療方式以預備義齒為基礎,對其進行進一步加工和改良,以為患者提供佩戴試用期為途徑,對患者的黏膜面和咬情況進行更合理地調整,從而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提升[5]。理想的印模形態需要以患者的實際口腔運動、語言狀態、吞咽情況和以及咀嚼情況等為依據,將準備好的材料放置于患者口腔內,指導患者一次性進行上述動作,印模形態的獲得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的過程[6]。在對患者黏膜面進行調整的第12 周,患者的黏膜面需要與解剖生理功能相符合,其邊緣形態需要與患者周圍軟組織存在的實際運動功能相互協調,患者的承托區黏膜不應存在疼痛現象,應具有較高的舒適度,在患者黏膜面臨床治療地不斷推進下,當患者的義齒固位力及穩定性分數超過6 分時證明患者義齒修復效果良好,當對患者的進行義齒治療第12 周時,如果已經取得患者的各項個性化信息,則證明印模具有良好的動態功能印模,能夠對患者義齒的穩定和固定起到促進作用[7]。對于疑難全口義齒患者來說過渡性義齒治療主要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在為患者進行義齒初制過程中充分應用平面板與義齒牙尖之間存在的接觸作用,為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咬關系,同時以患者自身口頜系統存在的反饋調節機制為途徑,展開自主調整,以此來實現動態平衡;②過渡性治療義齒的應用可以對疑難全口義齒患者對于義齒修復的美觀需求、發音需求等進行滿足,可以為經過拔牙后患者的軟組織形態提供更顯著的維持作用與支撐作用;③該治療方式將初戴義齒視為暫時義齒,如此可以為患者提供使用的過渡階段,能夠便于患者在這一階段對黏膜面和牙齒咬情況進行調整,以充分提升患者后期佩戴的舒適性,以提升患者佩戴義齒的美觀度。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的頜位關系指數(2.42±0.63)分、美學評分(7.73±0.9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85±0.82)、(5.46±0.5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穩定性評分和口腔健康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咀嚼功能恢復滿意度97.62%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過渡性義齒治療的應用有利于優化疑難全口義齒修復患者的臨床修復工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美觀性,有助于獲取到更滿意的修復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疑難全口義齒修復患者過渡性義齒治療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美觀性高,有助于促使患者口腔健康恢復,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