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城
肝炎肝硬化是一種彌漫性肝損傷疾病,主要由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發展而來。炎癥加速肝細胞死亡,殘留結締組織增生,肝細胞結節再生,損傷肝小葉組織,導致肝臟硬化變形。肝硬化是由于多種疾病的長期影響或反復作用而引起的彌漫性肝損害。肝硬化在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不僅會對肝臟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引起肝細胞變性。主要臨床表現為壞死和微結構增生。肝硬化的臨床特點是肝區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疲勞。病理活檢是臨床診斷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費用較高,患者難以接受,且為侵入性檢查,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本研究分析了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的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本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00 例作為肝炎肝硬化組,另選擇同期的1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組。健康組中,男67 例,女33 例;年齡31~78 歲,平均年齡(51.55±8.82)歲。肝炎肝硬化組中,男65 例,女35 例;年齡31~77 歲,平均年齡(51.21±8.60)歲;肝功能等級根據Child 分級:A 級19 例,B 級48 例,C 級3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試者均進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清晨禁食狀態下采集患者肘部靜脈血5 ml,離心,離心機轉速為30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上層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用雅培C16000J 生物分析儀檢測。最后測定患者的各項指標,包括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和總膽汁酸。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標包括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和總膽汁酸。比較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包括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和總膽汁酸。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健康組的血清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組,而總膽汁酸低于肝炎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健康組比較,aP<0.05
2.2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的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總膽汁酸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肝功能等級的升高,總膽汁酸水平逐漸增加,而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水平逐漸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表2 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注:三組比較,P<0.05
肝硬化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病之一,常見原發病有血吸蟲病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其中肝炎發病率最高。醫學界認為肝炎肝硬化的發病機制是由于大量干細胞壞死和殘余肝細胞結節再生所致。有些患者還會出現纖維間隔和結締組織增生,隨著疾病的發展,對肝小葉結構造成嚴重破壞,同時促進假小葉的形成,肝臟逐漸硬化變形,最終導致肝硬化[2]。肝炎肝硬化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早期患者仍有一定的肝臟代償功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隨著病情的惡化,患者會出現門脈高壓、肝功能損害等病理表現,并會累及多個組織系統。晚期疾病的患者會有各種嚴重的并發癥,如胃腸道出血、繼發感染、腹水甚至癌變。因此,有必要對肝炎、肝硬化患者進行有效的診斷,盡快開展臨床干預,確保患者的生活質量。肝臟在人體新陳代謝器官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具有儲存肝糖、分泌蛋白質合成、有效排毒等功能。肝硬化在慢性進展性肝病中較為常見,其肝臟長期受到多種致病因素的損害。有學者研究表明,肝硬化的誘發因素與肝組織進行性纖維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3]。對于這類患者來說,在實施治療前有必要對其肝功能生化指標進行檢測,為治療提供有利的依據,這樣才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3,4]。肝硬化的病理機制是肝組織進行性纖維化,經歷了兩個階段。潛伏期(代償期)基本無異常癥狀,肝功能實驗室診斷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如出現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倦怠等明顯癥狀,已進入失代償期,還伴有身體水腫、發熱、腹水等表現。因此,通過實驗室肝功能檢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可作為判斷療效的依據。臨床診斷一般通過肝組織病理活檢進行,但這種檢測方法屬于侵入性檢查,會對患者的身體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另一方面這種方法成本較高,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5]。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檢查等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肝功能檢測就是通過生化檢測患者的肝代謝指標,從而判斷肝功能。有研究表明,通過多種肝功能生化指標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幫助臨床醫生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并可以預測患者的預后,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效果明顯[1]。膽堿酯酶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水解酶,當肝功能受損時膽堿酯酶水平會下降。白蛋白是肝細胞合成的一種血清白蛋白,通過靜脈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是評價肝功能蛋白質合成能力的重要指標。肝功能受損或壞死會導致肝細胞數量減少,進而導致白蛋白合成明顯減少。肝臟是合成總膽固醇的主要器官,也是儲存總膽固醇的重要場所,肝功能受損導致總膽固醇合成減少,肝臟中儲存的總膽固醇丟失。總膽汁酸主要由肝臟代謝,肝功能損害降低肝臟總膽汁酸清除率,升高血中總膽汁酸水平,與肝功能損害程度呈負相關。當肝細胞有病變時,4 項指標差異明顯,檢測靈敏度高,有助于及時掌握肝功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和評價。同時,肝功能檢測采用生物分析儀預處理操作簡單,檢測結果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擾,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可在治療期間反復檢測患者的病情及預后,為準確把握患者病情發展趨勢,調整治療方案,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組的血清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組,而總膽汁酸低于肝炎肝硬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炎肝硬化組不同肝功能等級患者的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總膽汁酸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肝功能等級的升高,總膽汁酸水平逐漸增加,而總膽固醇、白蛋白、膽堿酯酶水平逐漸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肝功能生化指標檢測的結果對于判斷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有良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