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啟慧
膽囊結石以及膽管結石都是膽囊疾病,其在膽管外科非常常見。膽囊結石在女性人群中較為常見,且和年齡呈正相關,在40 歲以后人群中發病率會明顯升高[1]。膽管結石是指肝內外膽管中存在結石,是一種臨床中非常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其產生和肥胖、遺傳、飲食以及膽道蛔蟲等因素有關[2],如果結石堵塞膽管并且產生了繼發性感染,患者在臨床中則會表現為黃疸、高熱、寒戰等癥狀。當前,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所進行的治療中一般都是對其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其可以有效彌補傳統開腹手術缺陷,獲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回顧性分析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不同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4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96 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各48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26∶22;平均年齡(56.66±8.14)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7∶21;平均年齡(56.23±8.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CT 以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后患者均確診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所有患者均符合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相關標準;在結石阻塞膽管后患者均存在膽道感染、腹痛以及膽汁排泄不暢等癥狀。排除標準:排除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排除存在嚴重精神疾病以及意識障礙患者;排除存在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3方法
1.3.1參照組 實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在患者右肋邊緣下部做一切口,同時對其膽總管、膽囊、膽囊結石以及膽總管結石進行探查,解剖并且分離膽囊三角、膽囊動脈以及膽囊管。將膽囊管以及膽囊動脈切斷,同時對膽囊動脈實行結扎處理,剝離膽囊。縱切膽總管前壁,利用膽道取石鉗取出膽總管結石。如果取石難度相對較大,可以利用纖維膽道鏡對患者實行取石處理。使用生理鹽水對膽總管進行反復沖洗,并使用膽道探子對結石的取出情況進行密切探查,使膽總管末端保持在通暢狀態,常規留置T 管,縫合切口,同時使用抗生素對患者實行抗感染治療,給予患者200~2000 U 青霉素鈉注射液,對患者實行靜脈滴注,2 次/d。
1.3.2觀察組 實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創建氣腹,實行四孔法,分離解剖膽囊三角,對膽囊管及近心端以及膽囊動脈進行充分暴露,同時使用生物夾對其進行夾閉,使用鈦夾對其遠心端進行夾閉。之后使用高頻電刀對膽囊管進行切割,在夾閉膽囊動脈的同時將其切斷,剝離膽囊床,對其實行電凝止血處理之后取出膽囊。開放膽總管的同時切開膽管,置入膽道鏡,探查結束之后將結石取出,手術過程中對其實行膽道造影,取出殘余結石。使用生物夾對膽囊管斷端部位進行夾閉,縫合切口,常規放置引流管。手術后3 d 可以拔出引流管。手術之后使用200~2000 U青霉素鈉注射液對患者實行抗感染治療,經靜脈注射,2 次/d。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排氣時間、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通過治療,患者的結石完全清除,生命體征穩定,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經治療,其生命體征以及臨床癥狀均獲得了顯著改善;無效:通過治療,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臨床癥狀并沒有顯著改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8.55±10.36)ml 低于參照組的(91.10±21.65)ml,切口長度(3.11±0.41)cm、術后排氣時間(1.30±0.43)h 短于參照組的(14.08±3.45)cm、(3.44±1.5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

表1 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排氣時間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7.08%(37/48),其中顯效14 例,有效23 例,無效11 例;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46/48),其中顯效30 例,有效16 例,無效2 例;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206,P=0.007<0.05)。
近年來,受人們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結構變化影響,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不管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是生活質量都帶來了嚴重影響[3]。這種疾病很容易引發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以及化膿性膽囊炎等一系列并發癥[4],并且會產生上腹疼痛以及黃疸等一系列癥狀,嚴重患者甚至會造成患者休克,患者一旦產生膽囊結石,則很容易產生急性膽囊炎,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膽囊壞死。在人體消化器官中,膽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對膽汁有著排除和濃縮的作用,并且對免疫也會產生一定作用[5]。所以,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對于促進患者膽囊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手術是該病治療的主要方式。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中,雖然其可以盡快取出結石,并且留置T 管能夠降低膽漏發生率[6],但是因為患者的手術切口相對較長,會對患者帶來嚴重創傷,手術后很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特別對于高危患者來說,其耐受性相對較差,因此手術效果并不理想。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是一種微創技術,具有手術切口小、創傷小以及術后恢復時間短等優勢,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再加上這種手術方式不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因此很容易獲得患者認可[7]。腹腔鏡膽道探查術不會對患者機體帶來嚴重損傷,能夠確保膽道完整性,創傷較小,對于促進患者手術之后的盡快恢復是非常有利的。同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在腹腔鏡下可以將結石全部清除,并且可以清晰顯示患者的結石位置、大小以及腹腔情況[8],能夠有效減少對患者機體所帶來的損傷,所以可以確保取石效果,而開腹手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操作不合理,則很有可能會產生遺漏結石的現象[9]。雖然傳統開腹手術在對患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能夠對病情的反復發作進行有效預防,但是因為膽囊在人體中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其臨床作用非常顯著,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的應用通常不會對膽汁帶來損傷,其對于降低并發癥風險以及保持膽道完整性都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8.55±10.36)ml 低于參照組的(91.10±21.65)ml,切口長度(3.11±0.41)cm、術后排氣時間(1.30±0.43)h 短于參照組的(14.08±3.45)cm、(3.44±1.5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參照組的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能夠取得非常顯著的臨床治療成效。
綜上所述,在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治療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的應用能夠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