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菲
臨床上將心力衰竭分為慢性心力衰竭與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作為所有心臟病的終末期,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1]。急性心力衰竭會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礎上加重病情,導致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使心臟功能受損,且如果不進行及時搶救就會發生死亡、致殘等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而現階段臨床針對心力衰竭常用利尿劑治療,但長期使用該藥物會影響患者的腎功能,導致其整體療效降低。因此,為了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患者的影響,本院對小劑量多巴胺聯合呋塞米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8 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擲色子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 例。對照組女22 例,男27 例;年齡51~80 歲,平均年齡(45.65±12.84)歲。觀察組女24 例,男25 例;年齡49~80 歲,平均年齡(47.15±11.6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其強心、利尿、擴血管、吸氧等常規治療,并指導患者進行正確合理的飲食、運動、休息,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耐受現象。對照組采用呋塞米(廣東九連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210)治療,劑量為20~40 mg/次,1 次/d口服,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劑量,治療7 d。觀察組采用小劑量多巴胺聯合呋塞米治療,呋塞米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多巴胺劑量為20~40 mg/d,將其融入200~3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脈滴注,具體劑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治療7 d。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包括LVEF、BNP、HR、SBP 及DBP。②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標準:心功能改善≥2 級為顯效;心功能改善>1 級為有效;心功能未見改善為無效[2];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BNP、HR、SBP 及DB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F、BNP、HR、SBP 及DBP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截至2019年底我國人口已經達到14億,在這14億人口中心血管患者人數達到3 億左右,且每天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9500 多例,相當于每9 秒就會有一個人死于心血管疾病[3]。而且隨著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增加,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0 年中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將持續上升。心力衰竭屬于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危重疾病,發病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臟功能,嚴重者會造成致殘或猝死[4]。
心力衰竭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與很多因素有密切關系,可能由病理、生理、代謝、生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心力衰竭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雙下肢浮腫、心源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運動耐力下降、心臟增大、氣促、胸痛等癥狀,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一般情況下,心力衰竭常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但是近些年心力衰竭的病發趨勢也逐漸呈現年輕化。并通過近年來各種新聞報道,發現因為心力衰竭死亡的情況每年都在增加。根據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心力衰竭能夠單獨發病,也可以聯合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同時發作,進而使患者產生心臟衰竭癥狀。而隨著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年齡的逐漸增加、身體機能的逐漸下降,導致其心臟結構及心功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進而增加發生心力衰竭幾概率,使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針對心力衰竭的治療方式也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近幾年我國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已經從30%下降至5%。盡管出現下降趨勢,我國每年依然有大量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據此,不斷提升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也成了現階段醫療界必須重視與不斷研究的課題之一。呋塞米作為臨床治療心力衰竭的利尿劑,其具有較強的利尿效果,其可以激活與控制患者體內腎素與血管緊張肽活性,并擴張腎血管,降低阻力,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有利于患者的排鈉利尿,改善患者水腫的現象,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時呋塞米還可擴張肺靜脈,降低右心室末期壓力,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力衰竭癥狀[6]。將呋塞米應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療中,可充分取代利尿劑,因呋塞米對患者的腎臟影響較小,且見效較快[7]。而多巴胺屬于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隨著近些年多巴胺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其已經被應于心肌梗死、敗血癥、腎功能衰竭、心臟手術領域的治療中,且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根據心力衰竭患者實際情況,對其應用小劑量多巴胺治療,可以有效刺激患者腎血管、冠狀動脈、腸系膜血管等臟器器官的多巴胺受體,使其產生興奮,進而達到擴張血管、增加心臟排血量、降低心臟負荷等作用,有效控制患者心力衰竭癥狀[8]。心力衰竭發病因素較復雜,如果單獨使用小劑量多巴胺或呋塞米不能控制患者病情,所以要將小劑量多巴胺與呋塞米聯合才能提升療效。
本院對小劑量多巴胺聯合呋塞米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LVEF、BNP、HR、SBP 及DBP 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小劑量多巴胺與呋塞米聯合使用能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早期應用小劑量多巴胺聯合呋塞米治療心力衰竭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