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萬強
白血病是嚴重的造血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在急性患者中超過一半屬于髓系白血病,往往預后不良,已經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醫學難題[1]。近些年來,遺傳學的不斷深入和研究發現,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程發展過程中,DNA 甲基化異常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去甲基化藥物被廣泛應用到臨床治療中[2]。其中地西他濱就是主要的一種,患者經過用藥治療,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時,在臨床中小劑量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聯合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預激化療方案(CAG)也被廣泛應用,并且達到理想效果[3]。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病情緩解率,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找到更加有效、更加安全的治療方案。基于此,本院篩選39 例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圍繞地西他濱聯合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效果展開研究,詳情做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從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選取38 例白血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通過雙盲雙模擬法分成實驗組與參照組,各19 例。實驗組:女8例、男11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4.72±7.79)歲;法、美、英分型系統(FAB)分型:M2 型6 例、M5 型10 例、M6 型3 例。參照組:女9 例、男10 例;年齡22~69 歲,平均年齡(44.58±8.16)歲;FAB 分型:M2 型5 例、M5 型12 例、M6 型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為首次就診;經過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骨髓形態學等確診;在患者和家屬知情狀況下展開研究,并且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排除標準 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治療依從性差者;合并骨髓纖維化、血友病等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呼吸系統障礙者;合并嚴重感染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3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支持治療:①血紅蛋白水平低于70 g/L 時滴注去白細胞的紅細胞,血小板水平低于10×109/L 時滴注去白細胞的血小板;②如果有發熱等感染癥狀,結合胸部CT 檢查、曲霉菌半乳糖甘露聚糖及葡聚糖檢測、血液及痰液培養結果,合理給予抗生素治療;用藥3 d 持續發熱者,考慮真菌感染,給予抗真菌藥物。
1.3.1實驗組 采用地西他濱聯合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第1~5 天,靜脈滴注地西他濱(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67),每次劑量15 mg/m2,1 次/d;第3~6 天,靜脈滴注阿克拉霉素(揚州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6),每次劑量10 mg/m2,1 次/d;第3~9 天,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意大利:Actavis Italy S.p.A.,注冊證號H20160403),每次劑量10 mg/m2,2 次/d;第3~9 天,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協和發酵麒麟株式會社,國藥準字S200100631),每次劑量200 μg/m2,1 次/d;當白細胞計數>20×109/L 時停藥,共計治療1 個療程。
1.3.2參照組 采用標準CAG 方案治療:第1~4 天,靜脈滴注阿克拉霉素,每次20 mg/m2,1次/d;第1~14天,皮下注射阿糖胞苷,每次劑量15 mg/m2,2 次/d;第1~14 天,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每次劑量400 μg/m2,1 次/d,共計治療1 個療程。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0 天,進行骨髓象、血象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治療效果評定,判定標準:完全緩解:外周血中白血病細胞<5%,骨髓水平恢復正常,中性粒細胞≥1.5×109/L,血小板計數≥100×109/L;部分緩解:中性粒細胞、血小板中的1 項沒有達到完全緩解標準,骨髓原始細胞≥5%,比治療前降低>50%;無緩解:骨髓象、血象均未達到部分緩解標準,或是更加嚴重。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進行胸部X 線、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心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發熱、肺部感染、胃腸道反應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緩解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各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白血病在全年齡段均可發生,兒童及35 歲以下人群患病率更高,造血功能抑制是主要表現,該病有著難治性、死亡率高的特點,臨床中以化療為主,能達到較好的病情緩解率,不過毒副作用會降低患者身體舒適度及耐受性,所以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控制毒副作用是醫學界研究重點。在白血病治療中CAG 方案是主要的化療方法,其中阿糖胞苷通過和腫瘤細胞DNA 結合,對轉錄、復制產生抑制作用[4];阿克拉霉素能進入腫瘤細胞,對RNA 合成產生抑制作用,讓細胞周期停留在G1和S 晚期,減緩細胞增殖速度[5];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使白血病細胞從G0期進入S 期,提升幼稚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6]。由于白血病的產生與DNA 過度甲基化相關,它會讓抑癌基因失活,進而加速病情發展[7]。地西他濱屬于特異性去DNA 甲基化的藥物,屬于脫氧胞苷類似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DNA 甲基化轉移酶,讓DNA 甲基化過程受到干擾,達到去甲基化效果;甲基化逆轉后,能激活轉錄因子,喚醒沉默的抑癌基因,促使腫瘤細胞向正常細胞分化或是凋亡。相關研究發現,小劑量地西他濱通過磷酸化,能夠進入白血病細胞DNA 分子中,和甲基化轉移酶結合,使轉移酶被降解,而沒有被甲基化的DNA 會強化抑癌基因表達,讓白血病細胞凋亡,最終達到治療效果。如果在CAG 方案治療的過程中,應用地西他濱,有助于增強阿糖胞苷細胞毒性,提升治療效果。不過有學者建議為了合理控制毒副作用,可將地西他濱和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聯合應用。此次實驗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聯合應用地西他濱和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與應用標準CAG 方案治療的參照組相比較,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總緩解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各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證實,地西他濱聯合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在不增加不良反應的同時,能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白血病患者應用地西他濱聯合小劑量CAG 方案治療,短期療效顯著,且用藥安全性高,對預后改善有著較大幫助,值得在臨床中大范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