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冠光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晚期階段,主要表現為假小葉形成、再生結節、肝臟彌漫性纖維化等病理改變[1]。在傳統中醫上,沒有肝硬化的病名,根據該病腹部脹大如鼓、皮膚黃染、脅下包塊、脅肋部疼痛等特點,分別歸于中醫的臌脹、黃疸、肝葉硬、肝積、肝聚、脅痛等病癥范疇[2]。肝硬化的發生,與血流不暢、藥物毒物、膽汁淤積、大量飲酒、肝炎病毒等因素均有關系。中醫認為該病的病機主要是感受毒疫邪氣、瘀血凝結肝絡而引起的,因而多見于肝脾血瘀證。針對病因病機,采取有效的中醫藥方法治療,能夠發揮出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3]。基于此,本文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清遠市中醫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證)患者42 例,研究了化鼓湯配合穴位貼敷治療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證)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清遠市中醫院住院的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證)患者4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1 例。對照組中男12 例、女9 例;年齡32~72 歲,平均年齡(58.30±8.77)歲;病程3~18 年,平均病程(9.20±2.94)年;觀察組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58.40±8.47)歲;病程4~19 年,平均病程(9.40±3.21)年。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乙肝肝硬化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肝脾血瘀證的分型標準;近期內未服用過任何肝硬化治療藥物或有損肝功能的藥物;患者知情同意;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不符合乙肝肝硬化或肝脾血瘀證標準的患者;合并乙肝肝硬化其它并發癥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造血系統疾病、肺病、腎病、心臟病的患者;近期服用保肝降酶藥或激素藥物的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方法治療。使用還原性谷胱甘肽加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 次/d。對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陽性的患者,加用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對合并感染的患者,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8 個療程。
1.2.2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化鼓湯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化鼓湯組方為:丹皮30 g、香附20 g、當歸20 g、赤芍20 g、紅花20 g、延胡索15 g、烏藥15 g、枳殼15 g、川芎15 g、桃仁15 g、甘草10 g、五靈脂10 g。根據患者情況隨癥加減,心悸的患者,加全瓜蔞;內傷發熱、腹氣不通的患者,加大黃、麻黃;下肢浮腫的患者,加白茅根、蘆根;便溏的患者,加馬齒莧、黃連;腹部疼痛或胃脘痛的患者,加白芍、白及;腹脹嚴重的患者,加香櫞。以上1 劑/d,以水煎2 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 次飯后溫服。穴位貼敷治療使用軟堅消積貼,取冰片、紅花、姜黃、山慈菇、芒硝、蘇木、夏枯草、土貝母、天花粉、莪術、三棱,按比例配比后粉碎過篩,用蜂蜜調制成藥糊,加熱后取3 cm 左右敷貼。將藥糊在敷貼上均勻攤鋪,取神闕穴、章門穴、期門穴等胸腹部穴位,1 次/d,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8 個療程。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彩超檢查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癥狀緩解,肝功能有所改善,彩超指標無明顯改變;無效:患者癥狀未好轉或加重,肝功能未恢復。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中醫證候積分采用4 級評分法,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癥狀包括肌膚甲錯、瘀斑瘀點、舌質紫暗、肝掌蜘蛛痣、皮下瘀斑、肋下包塊、脅肋部疼痛。總分為21 分,分數越低,說明癥狀越輕。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肝硬化是一種相對比較難治的慢性肝臟疾病,在所有肝臟相關疾病中,肝硬化的占比約為16%,而其中80%左右的患者都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所導致[4]。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60 多萬人死于乙肝相關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乙肝肝硬化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都造成了較大的威脅[5]。常規臨床治療主要是對癥支持、保肝、抗病毒等基礎治療,總體效果并不理想。而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有明顯的副作用,還可能發生病毒變異或耐藥問題,進而導致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受到影響。而與之相比,中醫治療能夠取得更為明顯的優勢,同時毒副作用較小,療效穩定持久,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更為理想[6]。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中醫上沒有肝硬化的病名,而是根據其不同的臨床癥狀特點進行病癥范疇的劃分[7]。總的來說,肝硬化的病因病機可以總結為正氣虛弱、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外感邪毒,進而造成肝脾受損、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濕凝滯、結聚肝絡、形成腫塊[8]。針對上述病因病機,可采取化瘀通絡、活血軟堅的治療原則。治療上采用化鼓湯,對膈下瘀血積癥的治療效果確切。方中五靈脂為君藥,可入肝經血分,散積中之瘀,止血不留瘀[9,10]。臣藥中赤芍、丹皮、紅花、桃仁可輔助君藥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止痛功效,川芎可活血化瘀行氣,當歸可補血活血化瘀,二者配合能去淤血、生新血,活血不傷血。佐藥中,延胡索、烏藥、枳殼、香附可疏肝理氣、散瘀通絡。使藥為甘草,可調和諸藥。根據患者不同的癥狀表現,適當加味,從而發揮更好的協同作用,幫助患者調節癥狀。在口服化鼓湯的同時,采取穴位貼敷治療,能夠通過藥物透皮吸收發揮作用,同時利用藥物對穴位經絡產生刺激,進而促進臟腑功能平衡[11,12]。所選章門穴、期門穴是肝經穴位,神闕穴可總司全身經氣,因而可發揮充分的療效作用。
綜上所述,在乙肝肝硬化(肝脾血瘀證)患者的治療中,采用化鼓湯配合穴位貼敷治療的方法,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同時有效減輕中醫證候表現,取得了理想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