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驍, 蔣如宏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上海 200240)
西藏地區地處我國邊疆,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改革開放40年來,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大力推進“美麗西藏”建設,西藏地區至今仍是全國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保護好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對于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實驗室危險廢棄物是指高校在教學科研活動中產生,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感染性等一種或幾種危險特性,會對人體健康或環境造成嚴重傷害的固體廢物和液體廢物。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大力支持,西藏地區高等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截至2018年,西藏地區擁有7所高校,其中4所是本科院校,3所是高職高專院校,具有16個博士學位點、82個碩士學位點、145個本科專業和89個專科(高職)專業,在校生37 447人[2]。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西藏地區高校實驗室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相應產生危險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也越來越多,若得不到及時妥當的處置,可能會對師生健康安全、地區生態環境產生極大危害[3]。西藏農牧學院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市,建有教學科研實驗室69個,是一所集農、工、理、管學科于一體、行業特征明顯的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為了更好地控制西藏地區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潛在危害,該研究以西藏農牧學院為例對西藏地區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和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保護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為提升西藏地區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水平提供借鑒。
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調查對象為西藏農牧學院的專任教師、學生和其他教職員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0份,有效回收率94%。調查對象中,專任教師占5.98%,研究生占4.56%,本科生占79.33%,其他教職員工占10.13%。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西藏地區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調查發現,專任教師和研究生作為開展科研活動的主要群體,有超過30%表示所在實驗室沒有危險廢棄物相關管理規定,這意味著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還較低(見表1)。25.4%的受訪者表示學校沒有定期對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學校尚未完全實現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的全覆蓋。而學院僅有64.6%的實驗室配有專人管理和收集處置危險廢棄物,其他實驗室仍處于責任不明、職責不清,乃至無人管理的狀態。由此可見,西藏地區高校在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機制均有待完善,未完全落實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的主體責任,也未建立實驗室危險廢棄物常態化的監督檢查機制。

表1 關于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相關管理規定的調研情況
通過調查受訪者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總體有超過30%對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缺乏基本的認識,即使對于專任教師和研究生,也有超過10%的比例。對于《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實驗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相關的規章制度,總體有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是不了解的,僅專任教師的了解程度相對較高,比例達到了77.2%。各級管理部門頒布的規章制度作為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依據,明確了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的原則及要求,了解程度未達半數,對規范管理會有較大影響。在如何看待將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廢棄物直接排入下水道這一典型問題上,有57.35%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不了解危險廢棄物的危害性產生的。調查數據顯示,仍有41.2%的實驗室并未組織開展危險廢棄物有關的教育培訓,危險廢棄物相關知識的普及和管理要求的宣傳貫徹還遠遠不夠,有效組織開展教育培訓是提高危險廢棄物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向。
分類收集是安全規范處置危險廢棄物的前提,然而調查過程中發現,有29.5%的實驗室未對危險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數據顯示,僅50.7%的實驗室有危險廢棄物的收集處置臺賬,做到配備專用器具并實施分類標記的也只有55.7%,仍有高達44.3%的實驗室未按規定配備危險廢棄物收集專用器具并進行分類標記。
對于如何處置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調查得知,沒有對危險廢棄物進行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實驗室的下水管道或當普通垃圾倒入生活垃圾桶的比例高達26.9%。通過對沒有進行規范處置的原因進一步調查,發現主要是由以下一種或幾種原因造成的:不了解危險廢棄物危險性的占57.98%,沒有專門收集器具的占39.68%,沒有具體管理規定的占31.17%,沒有進行統一收集處置的占28.09%,其他如操作失誤等原因的占11.06%(見圖1)。可見,雖然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收集處置已經達到了一定比例,但仍然存在管理要求不嚴、統計臺賬不全、器具配備不到位等情況,收集處置的整體覆蓋率需進一步提高,其行為方式和保障措施亟需規范。

圖1 未對實驗室危險廢棄物規范處置的原因
西藏地區高校應結合西藏地區環境特點、自身學科特色及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現狀,對現有管理體系進行完善,建立權責明確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進一步落實管理責任主體。學校層面宏觀把控,設立機構、建章立制、組織培訓、監督檢查;學院層面具體落實,配備專人、制定細則、加強保障、實時監管。
(1)成立專職機構。管理機構是履行管理職責的基礎,通過成立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專職管理機構作為學校層面管理的實施主體,既可以代表學校起到監督管理作用,又可以通過專項工作的推進和落實,引導學院層面提高重視程度,落實工作安排。
(2)明確管理職責。在成立專職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責,落實管理責任主體。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明確學校、學院的職責和權限,厘清學校做什么、學院做什么、實驗室做什么、教師做什么、學生做什么,將管理責任和工作要求層層落實[4]。
(3)加強制度建設。高效的管理工作應在完善的制度指導下完成,學校層面要結合各級管理要求及學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現狀,制定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提出具有普適性、原則性的要求;學院層面要結合學院自身情況,根據學校相關規章制度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制定具有學科特色及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校、院兩個層次的規章制度相輔相成,形成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制度的有機整體。
(4)落實監督檢查。安全檢查工作是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將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的重要手段。西藏地區高校應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實驗室安全檢查體系,切實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通過自查、抽查、督查、巡查等多種檢查方式,在學校、學院、實驗室多個層面落實檢查機制,掌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管理和處置的整體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解決[5]。
加強安全教育,營造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是預防安全事故、保障實驗室安全的重要因素。西藏地區高校應加強校園安全知識體系和文化建設,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將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相關知識通過多種宣傳手段進行普及。通過開設安全教育課程、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健全完善安全知識體系,使師生學習相關知識,了解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危險性,認識到對其規范收集處置的重要性[6]。通過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知識競賽、實驗室安全評比等活動,將各級規章制度和管理要求融入其中,鞏固實驗室危險廢棄物分類、收集、儲存及處置相關知識,不斷增強師生的環保意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寬宣傳途徑,借助微信推文、小視頻等網絡新媒體手段宣傳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基本知識和規范處置流程,逐步培養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組織新生和新進教職員工進行入校安全培訓和實驗室準入考核,強化知識應用,將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相關知識入腦入心。
教育培訓是一項不斷深化、持續優化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見成效。只有通過長久努力,營造良好的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才能將安全教育化被動為主動,強化意識、筑牢底線,使安全和規范成為常態。
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辨識認定是危險廢棄物管理的首要環節,也是危險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的難點。實驗室危險廢棄物分類的詳細程度決定了后續暫存期間的安全程度和處置的難度,但分類越細,需要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越大[7],且執行難度更高。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均有詳細分類,但對于會產生多類多種的危險廢棄物、甚至還會有新增類別危險廢棄物出現的高校實驗室來說,實際應用中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這就要求西藏地區高校要細化制定符合自身校情的實驗室危險廢棄物分類標準。
西藏地區高校可采用“1+X”的分類方式,即1個“固定分類”+X個“活動分類”。對于已知的、明確會產生的實驗室危險廢棄物,要結合學校科學研究的實際情況制定1個“固定分類”。實際處置實驗室危險廢棄物時,由于處置公司的處置范圍有限,高校不可能為每一種危險廢棄物都對應找一家處置公司進行處置,因此這種分類是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分類標準,結合高校實際產生危險廢棄物的情況以及處置公司的處置范圍制定的。對于未知的、可能會產生的實驗室危險廢棄物,要在開始實驗前的實驗計劃中就有預判,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危險廢棄物,產生后如何分類、如何處置。如果屬于原有1個“固定分類”內的,要將實驗計劃上報學院備案,并在后續收集處置中予以關注。如果不屬于原有1個“固定分類”內的,則定義為“活動分類”,就要通過新增分類的方式報學院及學校審批,并提前做好詳細的收集處置方案。只有制定切合實際的分類標準,才能不斷強化師生對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辨識能力,切實做好危險廢棄物的收集,從而進一步提高處置工作的主動性[8-10]。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主要依托有處置資質的公司進行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后續處置,但有處置資質的公司數量少、處置范圍窄、處置能力有限、處置費用高是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11-12]。由于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具有危險廢棄物處置資質的公司數量偏少使得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處置難的問題更加突出。西藏地區高校要積極開展創新研究,探索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最優處置方法,降低處置成本,最大限度地實現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再利用[13-14]。同時應積極探索校企聯合模式,結合高校科研優勢,爭取與具有處置資質的公司達成長期合作意向,構建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收集處置的校企聯合協作平臺。這樣一方面能利用高校科研優勢,推動優化處置公司的處置方式,節約成本、提高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聯合協作,擴大處置范圍、提高處置總量、降低處置費用。
安全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西藏地區作為國家的生態安全屏障,其高校實驗室危險廢棄物的管理與處置是地區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地區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提升管理與處置水平,通過優化管理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細化分類標準、強化校企協作等多種方式,化“被動”為“主動”,逐步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管理[15],在滿足自身運行發展需求的同時,為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學校,若干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學水平,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摘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