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國
錢鍾書在《管錐編》第三冊第1748頁(三聯書店2019年版)就“信、達、雅”說了一番話,而且還在頁注中引了法國人的一句法文原文和德國人的一句德文原文,供讀者參考。是冊目錄中,這番話被冠以“譯事三難”的小標題。羅新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編《翻譯論集》時,將這番話置于是集第一輯“古代部分”第一篇文章即支謙《法句經序》之后,作為“研究與資料”欄目的首文。全文如下:
支謙《法句經序》:“仆初嫌其為詞不雅。維祇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傳梵義,實宜徑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順本旨,不加文飾?!卑础皣馈奔础扒f嚴”之“嚴”,與“飾”變文同意。嚴復譯《天演論》弁例所標“譯事三難:信、達、雅”,三字皆已見此。譯事之信,當包達、雅;達正以盡信,而雅非為飾達。依義旨以傳而能如風格以出,斯之謂信。支、嚴于此,尚未推究。雅之非潤色加藻,識者猶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則解人難索。譯文達而不信者有之矣,未有不達而能信者也。一人諷世,制“撒謊表”(Bugie),臚列虛偽不實之言,如文人自謙“拙作”(la mia modesta poema),征婚廣告侈陳才貌等,而“直譯本”(la traduzione letterale)亦與其數,可謂善滑稽矣。
治學一絲不茍的羅先生將錢先生所引法文原文和德文原文也原封不動地作為頁注錄上。2009年,《翻譯論集》(修訂本)問世,錢文所處位置一如1984年初版,未有發生任何變化。
日前,在羅先生的啟發與“敦促”下,我將錢先生的這番文字又反反復復地讀了好幾遍,深感其至少含有四層意義。首先,探明了嚴復所標榜的“譯事三難:信、達、雅”的源頭;其次,闡釋了“信”的內涵;再次,解析了“信、達、雅”之間的關系;復次,指出了“直譯本”曾為人詬病。
公元三世紀,支謙撰出《法句經序》,其中“達、雅”的提法當屬其首創,“信”的提法則是取自老子。一千六百余年后,嚴復譯畢《天演論》,很有可能將支謙的《法句經序》研讀過。然后,他從里面拈出三個字,道出了翻譯的三種難處,即“譯事三難:信、達、雅”。一向善于總結、提高的某些后人,把這七個字幾經琢磨之后,或稱其為翻譯理論,或稱其為翻譯標準,并將其認定是中國翻譯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這樣,區區七字影響中國譯人一百余年,估計還將繼續影響下去。
何謂“信”?在錢先生看來,第一,“信”里面包括了“達”和“雅”;第二,“信”表示譯文既要傳達原文的“義旨”,又要亮出原文的“風格”;第三,“信”尤指譯文必須注重原文的意義,但不必為原文的形式所拘囿,即“得意忘言”,使譯出來的文字,既能充分傳達出發語的意義,又具有目的語的通順流暢,從而能夠“解人難索”?!敖狻闭撸敖獬?、解圍”也;“難”者,困難也;“索”者,“尋找、求索”也;“人”自然是指目的語讀者了。顯而易見,“解人難索”就是指“譯文不要讓譯語讀者在其字里行間困難重重地尋求原文的意義”。君不見,有幾多譯文,尤其是哲學領域的一些譯文,由于譯者以蠻狠之力譯出,譯語往往佶屈聱牙,譯語讀者即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探出其中的奧妙。這樣的譯文與“解人難索”的譯文相比,自然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信、達、雅”三者關系如何?“達”服務于“信”,旨在“盡信”。完全體現了“信”的譯文一定“達”,當然也有不忠實于原文的“達”譯文?!把拧辈皇菫椤斑_”推波助瀾,“雅”也不是“潤色加藻”。何謂“雅”?錢先生未有明言。竊以為,“雅”指的是“正確”、“規范”、“美好”,如諸葛亮《出師表》中有“察納雅言”,這個“雅”字便是“正確”。又如《論語·述而》中有“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個“雅”字指的是“規范”。再如《史記·張耳陳馀傳》有“張耳雅游”,這個“雅”字分明就是“美好”之意。
一向行文幽默的錢先生還告訴我們,西方曾有一位“善滑稽”的人,煞費苦心地制作了一份“撒謊表”,將“虛偽不實之言”一一列出,“直譯本”居然榜上有名。將“直譯本”視為“撒謊”,正好印證了錢先生“未有不達而能信者也”的說法。
錢先生所引頁注亦耐人尋味,法文的意思是“譯事之難,先把拉丁文學好,再把拉丁文忘掉”,德文的意思是“譯文若求忠實,譯筆務必自由”。由是觀之,錢先生的內心深處一定是不太主張“直譯”的。讀讀《管錐編》中錢先生的那些繁星滿天般的譯文,情形莫不如是。
錢先生的《管錐編》、羅先生的《翻譯論集》一直是我的案頭書,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如今,已經翻閱了三十多個春秋,書的封面差不多要掉落,書內的訂書線也漸漸管不住書頁。令人汗顏的是,錢先生這段“譯事三難”的文字,盡管一次又一次地從我的眼皮子下溜過,我卻一直未能在其面前久駐,遑論一字一字地細細推敲了。這次,多虧羅先生的過問,我總算好好地用了一番功夫。
錢先生關于翻譯有不少真知灼見,這些說法貫穿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當中。其中一些,已經被人開采出來,比如“化境論”等,但還有不少說法仍然等待著“錢迷”們去解讀,去挖掘。從廣義的角度而論,錢先生的這些說法其實無異于翻譯理論,人們可以有種種理由醉心于西方人那一部部磚頭般的翻譯理論,但無論如何不能對錢先生有關翻譯的說法掉以輕心。須知,這些看似片言只語的說法,里面恰恰飽含著沉甸甸的翻譯思想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