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棣
二十多年以前,當我在美國出版我的第一本英文著作,也是我平生第一本著作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對我說,以后會有很多人來找我,為他(她)們的書撰寫序言或是贊詞。我居然信以為真,還曾經一度幻想,可以成為一個職業寫序的人,因為我喜歡讀書,如果能夠放下一切雜務,專門去讀別人的書稿并作序,該是怎樣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兒啊!
若干年后,方才大夢初醒,一來是幾乎從沒有人邀請我作序,二來是偶爾遇上幾位硬要讓我寫序的人,才發現這個活兒可真是不好干。讀不懂或是讀不出書稿的好,或是寫不出它的妙,不僅會讓讀者失望,更是要把作者給徹底得罪了。后來,我一聽見有人要求我作序,就頭皮發麻,知道很快就要得罪人了。不過這次有所不同,邀我作序的廖俊平,是我相知相識十多年的老友,盡管我們晤面可能還不到三次。
我與俊平算是有奇緣,除各自的“三觀”比較接近,咱倆的文章風格還有那么一絲相近,都是那種不喜歡花里胡哨、顯擺賣弄,以所謂的才華示眾的性格,相反倒是常常惜墨如金,刪繁就簡,要言不煩。當然,相比較他這位教授而言,我遠遠不及他博學多才,盡管如今并非博學的教授也很多,幾乎遍地都是。他雖然是理工科出身,可是旁征博引、咬文嚼字、掉起書袋來,亦會令人驚詫。
拜讀了他的這部書稿之后,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句四五十年前的口號和原則標準,叫作“多、快、好、省”。首先是“多”,他的這部書稿全部出自他開啟個人公眾號五年以來在那里積累的各篇文章,竟然多達三十萬字,真可謂是“集腋成裘”。再說“快”字,一是當然要寫得快,才會碼得出這許多字,短短五年,就能洋洋灑灑完成這部書稿。二是作為公眾號文章,往往都是因公眾事件有感而發,對網紅議論,迅即參與,置身其間,或是客觀分析,冷眼點評。出手必須要快,否則黃花菜都涼了。這對于一個公務繁忙、教學任務很重的一線教師而言,筆頭不快是難以做到的。
接下來說說他的“好”,這與“省”又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好就好在一個“省”字上面。許多復雜難解的大問題,都被他三言兩語點破。充滿哲思的辨析,也都簡明扼要到了不可能再短的地步。而這背后,卻又透著全方位的視角與迷人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一篇叫作《明白不明白》的文章中他這樣寫道:“其實關于‘活明白這個問題的疑惑,是可以提升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高度的,也是一種永恒的追問,所有大思想家都在追問這個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想不明白,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他們的書。昨天提到小說《活著》,恰好睡覺前翻看雜志,又讀到一篇對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比較研究。我想說的是:不能說大文學家一定是思想家,但文學家一定都是有思想的,所以讀好的文學作品也是能幫助自己活明白的。寫到這里,忽然覺得也不該忘了經濟學。我常跟學生說的是:‘學經濟學首先不是為了成為經濟學者,它首先是能讓你活明白——經濟學首先是人生哲理。”接下來,他又補充了一段和哲學教授的對話。對方說,“你們經濟學是教人把賬算清楚”。他則回應道:“哲學是教人不要算清楚。可能不算清楚才是更明白。”文章于是這樣結尾:“說了半天,回到本文標題,那不是個問句,而是個陳述句。”看到這里,我自己差點兒笑出聲來。《明白不明白》,原來是個陳述句。這下你明白了嗎?這其中透著多少彎彎繞的哲理呢。呵呵。
全書共分五輯,“隨想和雜感”、“語言和文字”、“教育和學習”、“經濟與管理”、“游記與回憶”。《明白不明白》,當然屬于“隨想和雜感”,而“語言和文字”,就是在咬文嚼字了。“教育和學習”里,關于大學通識教育的淺見,一連寫了四篇。關于知識的碎片化和系統化,又一連寫了六七篇。而在“經濟與管理”中,則對“服務的細節”連續發出十幾篇感想。而“游記與回憶”里的一篇《〈辭海〉憶舊》,終于讓我們了解到為何這位理工男可以有文科生的興趣與才華。
更重要的是,這次通過讀他的書稿,我愈加感覺到自己與他“三觀”的一致。每每只要一句話,看似不顯山、不顯水,就能夠會意頷首。例如那篇《讀〈木心談木心〉》里頭的最后一句話,“我沒受過文學的基本訓練,所以不知道文學訓練是不是這樣做的,不過這倒完全就是我們工科生當年學結構力學的方式了”,輕松一筆,詼諧有趣。四兩撥千斤,一切存疑或不屑,盡在不言中。
而在一篇回憶拜見黃亞生教授的文字里,作者這樣寫道:“我覺得亞生教授本人也很像喬姆斯基——他是堅定的反川普主義者,在反川普這點上基本上就是扮演反對黨角色——你贊成的我就反對(這也正是我去找他商榷的內容)。”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同他商榷的,想必也不會有什么效果,只是白跑一趟罷了。還不如和我聊兩句算了,費那個事干嗎,何苦呢?話又說回來,人家是教授與教授商榷,與我何干。幸好我總算讀出了作者的看法與態度,可以再一次為“三觀”的一致而舉杯。親愛的讀者,就看你讀此書時,是否也會有舉杯的興致與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