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幾十年前,我曾匆匆地讀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只覺得先生文筆很美,如詩,如歌,如陽春三月吹來的和煦微風,如漫步森林氧吧呼吸到的清新空氣,可就是對文章字里行間溢涌出來的“匆匆”,沒有多少感同身受。
這一次,因為教學安排,我再次讀起《匆匆》,竟然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書之幽境,一發而不可收,思緒像打開閘門的水一樣涌出。我突然有種靈動:時光可以匆匆而過,而我們的這篇課文《匆匆》決不能匆匆然草草收工。我要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心境,與文本對話,與大師交流。于是,我拿起了紙筆,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基本成形——讀書分享。
我要與學生分享自己讀書的收獲。我要帶著他們一句句、一節節地反復讀、反復品,把他們帶入書的情境之中,去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出大師汩汩泉涌般的至純摯真之情,品味大師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之美及拈葉成兵的行文之妙。我要讓學生感受到:好的文章如美食美酒,是有味道的。只有一遍一遍地誦讀、體會、品賞,才能得到書之真味。我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讀書收獲表達出來,與老師和同學分享。如此,學生方能深切感受到文章的美、語文的妙,方能愛上讀書,愛上語文。
于是,第二天,我走進了六年級教室。板書課題,審題,讀題,反復讀題,然后分享我的讀書感言、內心表白。五六分鐘的時間內,教室里只有我在娓娓而談。“讓我們也走進文本,與語言大師朱自清一起去感慨時間的匆匆、人生的苦短吧!”我的話打破了短暫的靜謐,讀書聲瞬間爆發,此起彼伏。
教學按預設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集體進行成果匯報、讀書分享,效果沒有我想的那樣完美,卻有著石子落入小河而激起的陣陣漣漪。這是我從教近四十年來,為數不多的讓我難忘的一課。
一課的教學結束了,我還在深深地思考著: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么?語文教學課堂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什么?
“語文姓語,小語姓小”。何謂姓語?何謂姓小?“簡單語文”如何簡單?目標單純一點——寫好字,讀好書,說好話,行好文。方法也應該簡單一點,教師也應該放開一點,在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學習能力之后,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會學、學會、學好,并嘗試與老師、同學交流分享。個人認為,這一類課文的教學,“誦讀”應該是師生共同交流分享的一個最重要的呈現方式。一個鮮活靈動的語文課堂應該充盈著美美的讀書聲。
教學展開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但語文教師必須帶著這樣的理念走進課堂:語文的教學不是教師的喋喋不休、一味地灌輸,因為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壇壇罐罐。它應該是教師和學生與文本共同對話,共同交流、分享閱讀文本的收獲、成果。教師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只是一個有效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循循善誘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和藹可親的輔導員和督促員。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用心教書,用情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