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盛
統編教材中對習作教學進行了“能力序列化”編排,把習作在教材中相對獨立的地位進行了確定,這為習作自成體系提供了保障。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筆者將課外閱讀與習作指導有效銜接,以讀為基礎,從讀學寫,以寫促讀,做到有目標、有順序、有結合點,讓學生從大量閱讀中學到寫作的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基于教材補充讀物,促學生“腹有詩書”
1.調查研究
我們對全校300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做了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閱讀興趣:只有36%的學生課余喜歡看書,53%的學生課余則選擇玩手機、看電視、上網等活動。這說明,雖然學生對閱讀有一定的興趣,但游戲、網絡、電視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
閱讀習慣:10%的學生每天讀課外書時間超過1小時;60%的學生每月大約讀2本課外書;53%的學生有時會跟同學交流讀書情況;74%的學生讀課外書時有時動筆勾畫或記錄。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不夠,閱讀習慣沒有養成。
閱讀書籍種類:學生的閱讀面比較廣,表明在推薦讀物方面,教師起了很大作用。
2.干預措施
首先,我們繼續幫學生選擇好圖書。其次,我們通過錄制閱讀指導微課形成資源庫,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通過微課幫學生發現課外讀物的寫作特點、習作方法等,讓他們在讀懂的基礎上,揣摩作者的寫作手法,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最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評比活動,促進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們各班都有“爬書山”評比,比一比誰讀的書多;每學期舉行一次“最美小書房”評比,看看誰的小書房藏書量多;每年組織一次“圖書漂流”活動。
二、構建高效習作課堂,授學生以“漁”
1.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怎么激發?要讓學生學會欣賞課外讀物中語言文字、表達方式的美好。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好,自然就想模仿和創造。我們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幫他們發現課外讀物中的這些美好,他們自然就喜歡閱讀,喜歡積累和模仿。
2.仿寫
模仿是學生習作的主要策略。我們要經常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去模仿,并適當鼓勵。讓學生在模仿中習得方法,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欣賞能力和敏感性。
例如:“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頂大大的,里面很寬敞。這種草房子實際上是很貴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麥秸蓋成的,而是從三百里外的海灘上打來的茅草蓋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長在海灘上,受著海風的吹拂與毫無遮擋的陽光的曝曬,一根一根地都長得很有韌性……”請模仿這一段,介紹一下我們現代化的體育館。
3.修改和創造
高效的作文課堂,要把精力放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上。教師要抓好“讀”“批”“展”三個字。
讀,就是要讓學生由自讀自改到互讀互改。長時間培養之后,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另外,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既要讀自己的作文,也要讀自己從課文讀物中積累的一些文章和片段,從而習得方法。
批,就是要把教師的批變成師生互相批改。教師有針對性地批改部分學優生作文,學優生則批改其他學生的作文。“兵教兵”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
展,要展示學生的整篇文章,還要展示個別學生的“金句子”,這樣讓學生始終有一種學習的欲望。
語文學習是有其內在規律的,如果我們打通了課外閱讀和習作的通道,就能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