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
韓愈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卻只是簡單地將它詮釋為“傳知、授課、解題”,忽略了學生的精神成長。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授者,要充分發揮精神引領作用,培養學生優秀的精神品質,在教育過程中努力探索出一種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教育方法,讓學生“活在當下,贏在未來”。
一、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應該是參與型、民主型的制度,既包括教師的參與,也包括學生的參與。學校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類同于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大的成長課堂。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能夠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能在參與校園管理的過程中自己教育自己,在自主管理中彰顯個性,綻放生命的火花。此外,班主任需要了解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做智慧型班級管理者。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一個優秀的班集體,能對學生的發展起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設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班集體,首先要讓學生們有共同的奮斗目標,身處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具備集體榮譽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他們有歸屬感、安全感、成就感。
在班級建設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建設管理班級,將小組合作貫穿課堂,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由于小學生還處在身心發展階段,自控能力較弱,在學生群體中,同齡人合作學習往往比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更通俗生動。單獨學習時,只有少數學生有動力鞭策自己,但當他們成為小組的一部分時,總有競爭的因素來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奮斗,久而久之,班級內也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教育是一個啟發、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那就是最大的問題。當下的教改精神要求由關注教師的“教”轉為關注學生的“學”,變教師的自我表現為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要指導學生“學”,引導學生“會學”,突出學生參與,突出學法指導,突出啟發創新,突出思維能力培養,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強于思考,敢于提問,促進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縣級研訓機構對校本研修的指導和管理策略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XJK20BJC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