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貞
課堂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創新的空間,在這里,師生的智慧與創新在教育信息化的助力下共同演繹著一曲美妙的課堂之歌。筆者認為,當前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智慧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依據教學的規律,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來優化教學設計,而BYOD的運用正是實現課堂教學智慧提升的途徑之一。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個人和學生的家庭中幾乎都已具備擁有智能終端的條件,且BYOD教學具有簡便、有效的特點,極具推廣價值。以下是筆者結合學校BYOD課題組的具體實踐工作,對如何運用BYOD優化課堂教學的分析。
一、運用BYOD優化學生學情分析
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則,也是中國幾千年教育思想的精華之一。做好學情分析,在分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設定教學目標的基礎。傳統的學情分析依靠純手工操作,耗時長且具有偶發不準確性,而在大數據時代,借助BYOD得以實現以“教師發布問卷—學生作答—獲取數據分析”為流程的學情分析,教師能快速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基礎情況,以此來精準確定教學目標,為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課題組的英語教師在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運用BYOD完成朗讀和閱讀等相應作業,系統可以自動檢查學生提交的作業,教師也能便捷地得知學生的預習情況。物理教師運用BYOD提前發布問卷,從問卷自動生成的分析結果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物理知識的接觸、感受和認知情況。
BYOD的運用使教師備課更加省時省力、目標清晰,對學生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可以分別在平臺和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方式解決。由此可見,運用BYOD教學能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實現個性化教學,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二、運用BYOD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好課離不開教師運用智慧優化教學設計。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僅要對教材做到心中有數,還要充分了解學情,做到有的放矢,來實現“教師的導”,更需要做出有新意、有亮點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以實現“學生的學”。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需要特別注意三個關鍵點:好奇心、挑戰性、參與度。
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培根說:“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導學生對科學實驗過程進行探究,認真觀察實驗細節,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理解實驗原理,收獲知識。
學校BYOD課題組的李娜老師在執教“力”這一課時,為突破“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這一知識難點,創造性地運用磁性畫板、強磁鐵和小磁鐵球來進行演示。她在一塊水平桌面上水平放置了一塊磁性畫板,在其上方安裝一個斜槽,一側放置一塊強磁鐵,小磁鐵球從斜槽滾下后,在磁性畫板上運動,留下明顯的運動軌跡。由于磁鐵對小磁球有力的作用,使小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明顯的偏移改變,學生觀察實驗后就可以輕松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這一結論。
但這一實驗的工具需要水平放置且裝置不大,不利于后排學生觀察,使用BYOD的同屏技術,就可以在教室屏幕上放大實驗的現象,把整個實驗過程從多角度清楚地展現給全體學生,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2.為學生設置挑戰性任務
隨著所學知識的不斷豐富,學生不再滿足于解決簡單的問題,而更趨向于解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來感受成功、增加自信。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教師能運用BYOD在課堂上更好地創設情境,為學生設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語言模仿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課題組成員曾亞麗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趣配音”App,充分利用其中便利的網絡資源和齊全的功能配置,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開口、大膽嘗試,挑戰各種不可能,“聲”臨其境,使學生的聽力成績和口語成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當下的學生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喜歡即時的肯定和頻繁的獎勵,更喜歡參與的“游戲”模式而不是旁觀的“待機”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當前,學校面臨一個兩難問題,即既要滿足學生的信息時代屬性,又要避免學生攜帶電子產品進校園。因此,學校出資配備了50臺平板電腦以更好地滿足教學需要,我們課題組的各位成員充分利用平板電腦與智慧黑板的互動功能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設置填空、判斷正誤、分類等練習題,學生用平板電腦答題,實現人人參與、自做自檢,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設置隨機問答、限時訓練和趣味競爭等游戲模式的學習任務,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競爭意識,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平板電腦繪制思維導圖完成自助小結;等等。這些均增強了課堂的挑戰性和學生的參與度,使教師講解課堂練習時更方便、快捷。
三、運用BYOD優化學習方法指導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培養和指導,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BYOD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用電子工具、合作學習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
各學科教師可以布置只需要有視頻和音頻錄制功能的BYOD設備即可完成的學習任務,如小實驗、口語作業、制作思維導圖等。運用設備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有利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總之,教師將BYOD運用于各教學環節,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智慧,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運用‘BYOD優化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終結性成果(課題編號:XJK18BJC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