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娟
前不久兩個教師來找我,請教處理學生問題的方法,說起他們正在解決的一個學生問題。起因是某同學被舉報說臟話,剛開始教師按班規處理,那名學生不認錯,也不接受教師的處理結果。教師就請學生媽媽來學校,結果母子大吵一頓;又請學生爸爸來學校,爸爸認為不是大事,還說學生有錯,教師處理也有問題。兩位教師平時工作踏實努力,對學生用心負責,此時學生不承認,家長不認可,兩位教師很崩潰、委屈。這種事情在校很常見,但也說明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僅需要責任心,還要有智慧,要講究溝通技巧。
一、處理學生問題要有度
班規的約束是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但也要理解學生天性活潑。如果學生言行過分,教師有必要嚴厲批評;如果是學生的不自覺行為,問題較輕,教師可及時提醒并告知學生正確做法。
案例中的學生是被其他學生舉報的(本人不贊成把學生訓練成打小報告的人),教師可以和學生溝通,告訴他說話帶臟字極不文明。如果學生說臟話還不自知,說明他已成習慣。教師要明白學生可能是受家庭成員習慣影響,耳濡目染才導致。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社會在進步,我們素養在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注重舉止文明。家人的不好習慣是舊時代缺少高標準要求造成的,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要比上輩人優秀,希望他今后有意識使用文明用語。這樣談,比糾纏學生對錯更有價值,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是為了自己好。
二、請家長要有度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不了請家長參與,那么什么時候請?請來了談什么?怎么談?這里面是有技巧的。
一般,我會在學生發生品質性問題或者學生之間有碰撞傷害的情況下請家長。針對學生異于平時的行為,我多用電話和家長溝通。
事件中學生因說臟話被請家長,個人覺得“小題大做”。我還遇到過教師請家長到校后,談的是學生上課做小動作、不注意聽講,試問,請家長來是為了“告學生狀”還是讓家長到教室做助教?這樣請家長的結果,學生不高興,家長心里有看法,師生關系自然越來越差,個別學生還會失掉對教師的敬畏心。
請家長到校解決問題,首先要感謝家長放下工作到校支持學校教學。其次找出學生身上可圈可點的優點和點滴進步,讓家長看到學生“孺子可教”,家長對后面的教師建議才會欣然接受。
切忌家長來了,教師一股腦地抖落學生毛病、問題,表達不滿情緒。這種情況下,家長再因面子問題,很容易發生沖突。
三、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遇到學生有情緒,一定有內在原因。要帶著同理心對待學生情緒,讓他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等學生情緒平復下來,再去探討處理問題的方法。保持彼此邊界,給學生自己處理問題的空間,學生也會慢慢學著對自己負責。
教學工作中,有十種兒童情緒管理法可運用,分別是認知法、共情法、接納法、體驗法、表揚法、批評法、積分法、契約法、系統脫敏法、宣泄法。分享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想?為什么這樣想?我期待教師怎樣對我?思考過后,方法自然而來。
不爭對錯,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責任心和愛心,教育自然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