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萍
一年級新生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由原來的半學半玩模式變成了以學習為主的模式。有學生覺得上小學不好玩,上課時間長、玩的時間短,沒有在幼兒園自由,課堂上受約束太多,學習節奏快。這階段既是教師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又是最艱難的時期。
小學低年段是教育基礎,又是小學教育重點,教師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認真思考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做題、檢查作業的習慣。
學好數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因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產生新思想。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第一是舉例法。舉例法讓學生直觀形象學習新知識,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和詳細表述,得出正確答案。比如立體圖形圓柱有兩個大小相同的圓面,上下一樣粗,教師出示(圓柱)實物,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圓柱,引導學生理解圓柱不論是橫放、斜放還是豎放都是圓柱。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運用發散思維聯想到球的形狀,總結出球是圓的、能滾動的,也聯想到足球、籃球、乒乓球、排球等都是球形。
第二是追問法。教師采用追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得出正確答案。比如:根據6+7=13這道加法算式,你能想到哪些加法算式?學生會很快說出7+6=13,有的學生會說出8+5=13、9+4=13、10+3=13等得數是13的加法算式。
第三是類推法。我在講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分類”時,先讓學生把相同物品分為一類,然后讓學生把本班學生分成兩類,學生有的是按性別分類,有的是按發型、胖瘦、高矮、年齡等分類。學生的發散思維被激發后,得出了幾十種分類方法。對小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與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打開了,也掌握了發散思維的方法,學會了舉一反三。掌握了類推法,學生思維更靈活了,看待問題的格局變大了,考慮問題角度更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