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隨著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深入,結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斷與時俱進,為協調社會和人民的共同發展提供寶貴經驗和論斷思路,因此,要想好好發展特色社會主義,就要響應時代的號召,選好發展觀念和路線,本文就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行論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社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1.1群眾觀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群眾實在與唯心史觀的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次提出思想:1843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髓武器”。馬克思明確表示人民群眾是改造社會的物質力量和武器,推動社會的發展,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價值。
孕育思想:1844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創作《神圣家族》,因為鮑威爾等人把英雄與人民群眾對立起來,所以,針對英雄史觀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孕育了人民群眾是主體的思想。
確立思想:1845年,馬克思編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兩部著作深入的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同時,也標志著人民群眾觀的正式確立。
1.2群眾觀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唯物史觀理論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理,也是本質上的含義,意指國家政黨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把群眾落實在什么地位之上,不斷升級優化,經過歷代的領導人和社會的總結和發展,逐步形成系統化的觀念。
雖然沒有對"群眾"二個數字明確作出詳細的基本定義,但是它仍然提出了先進的現代群眾主義思想,充分肯定了我國人民各族群眾的根本主體利益地位。強調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水平的提高必須通過一次次的實踐過程訓練總結,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和掌握的理論才能稱為實踐,所以它的前提條件必須是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只有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活動不斷滿足自身的衣食住行,才會為社會提供充裕的物質財富保障,維護人民黨和群眾的最大利益。
1.3當代群眾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領域的一個重要代表觀點之一就是群眾觀,中國共產黨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主張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為基本指導,依靠廣大中國人民發動群眾,打敗反動革命政權,并建立新中國,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應該堅持群眾觀的路線,在思想、工作、民生等問題上,秉承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踐行群眾觀的路徑,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完善在經濟、法律、政治以及社會的各方面制度,尊重人民群眾的地位,維護人民的利益,更好的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2.時代價值體現
2.1促進社會穩定
(1)從人民群眾利益角度出發,妥善解決各類社會群體事件。近些年社會群體性事件頻發,不僅嚴重影響中國社會的基本公共安全,也在一定程度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危及國家安全與穩定,而且給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在新的政治時代背景下繼續堅持弘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有利于從人民群眾實際立場深入考慮政治問題,時刻注意保持政治黨與人民基層群眾的密切聯系,警惕政治脫離人民群眾的重大危害性,創新與黨和人民基層群眾密切聯系的新政治方式,樹立維穩的新政治思維,具有重大的時代研究價值,深入調查研究群體性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準確把握群眾心理,預見社會事物發展變化及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及時研究解決不安定群眾事件。
(2)協調不同社會階層共同利益,化解基層社會矛盾。一方面,堅持貫徹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點,深入群眾社會實踐,才能真正解民之所憂所急,努力做到滿足不同社會階層的共同需求,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各階層共同利益,緩和不同階層之間的緊張矛盾關系,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看到希望,感受到溫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讓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建文明幸福和諧社會;另一方面,只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角度利益出發,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關心的重大事情,才能有效凝聚群眾民心,提高人民政府及有關公職人員在人民群眾心中的領導地位,才能鞏固我們黨的依法執政領導地位,提高人民政府工作辦事效率,促進經濟社會公平有序,形成穩定發展局面。
2.2群眾路線工作建設是貫徹實現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基礎性專項工作
(1)保持基層黨的優良作風,提高基層黨員干部政治素質。中國共產黨是深入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領導政黨。新時期我黨仍然面臨著國內外的巨大風險和嚴峻考驗,應對黨的新形勢,必須發揚全黨的優良作風,開展系列踐行群眾路線主題教育理論活動,利于我黨在一個新時期的偉大政治實踐,這也更有利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廣大群眾觀點,為推動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和諧發展而努力。
新文化建設時期仍然需要我們學習到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各種人民階級群眾觀點和基本理論,人民階級群眾仍然必須是生產實踐社會活動的主體,沒有密切依靠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就無法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更不可能保證其他政治生活,文學藝術及科學活動活研究的順利進行。
(2)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改革創新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綜合國力雖然得到了很大的快速增長,但是也要及時發現社會不公平現象,需要抓住社會腐敗問題,找出關鍵問題和重點環節,通過堅持反腐敗工作的推動,強化監督,以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來規范,按照國家的部署,抓好源頭問題,始終堅持擁護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點,有利于有效遏制腐敗歪風,形成廉為榮的社會風尚。
同時,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端正廉潔黨的政治作風,用黨的制度規則約束黨的權力,堅決反對錢權非法交易,遏制社會權力腐敗,始終堅定不移讓人權為民所用,服務全國人民,團結全國人民,鞏固共產黨的人民群眾政治基礎,發展共產黨的偉大事業,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型現代化社會建設。
2.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完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但就現在社會各層干部環境而言,仍然存在很多背離人民群眾的違法亂紀行為,存在嚴重思想脫離,這使得黨群關系一度長期存在緊張,存在問題的日益復雜化,對全面深入建設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產生了一定的社會負面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調動人民干部的政治積極性和政治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黨的群眾觀點作為理論指導,正確處理協調好黨群關系。深入落實踐行群眾路線理論教育,牢固并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清正廉潔的政治思想,從而處理好黨群關系,對全國人民齊心為全面深化建設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做更大貢獻。
3.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經過中國共產黨的豐富和實踐,不斷發展以及與時俱進的嶄新姿態,始終指導著當代我國的具體理論實踐并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我們共產黨必須深刻正確認識不同群眾利益基層群體的矛盾,了解廣大人民基層群眾的不同利益具體訴求,實現經濟社會的公平與公正,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才能夠徹底瓦解黨的腐敗體系,樹立正確的群眾利益觀,協調經濟社會群眾利益,妥善處理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維護經濟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趙曉艷. 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哲學認識與當代價值研究[J]. 學理論, 2015, 000(030):22-23.
[1]王越芬, 季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認同的哲學內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視角[J]. 學術交流, 2016, 000(012):65-70.
作者簡介: 孟楠楠(1986.2-),女,漢族,遼寧盤錦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 ? 遼寧營口? ? 115000